塞北的季候,尚未到原上冰雪封凍之際。
六七日后,接到消息的張名世,就從大同府,趕到了大寧城關。
幾年前,張名世與馬祥麟一道,被鄭海珠舉薦到宣大總兵趙夢麟手下。
隨后,因灤河戰功與朝廷經略塞外大寧鎮的需要,馬祥麟領回了薊鎮總兵杜松代持的川兵,張名世則一直留在宣大鎮,搞火器。
這個時代,武器與戰術已經出現了全球化的代際更迭,明朝也不例外。
何況還有當年戚少保經略薊鎮時留下的火器實戰范例,因而,即使在騎兵與殺手隊占主流的九邊,火器攻防,亦頗受總兵官們的重視。
張名世這個專家型的武人,頗為爭氣,很快發現了北地氣候與江南、云南等地的差異,會影響到銃槍的使用。
與一同帶來的神機營老兵琢磨了小半年,他們改進了火門等幾處裝置,又給每個火器分隊配備了單獨的火種兵,并將不同火器的射程、破甲能力、填裝時間等情形,寫成紀要,呈送宣大趙總兵。
趙夢麟雖是武將,做官久了也是個人精,曉得與朝廷派來的封疆文臣搞好關系,有多重要。
他于是先把這寶貝秘籍捂嚴實,待帝師孫承宗赴任宣大總督時,才拿出來。
孫承宗算得大明文臣里,比較熟悉火器的,他身邊的新科進士盧象升,則比他還懂。
盧象升又是最早跟著鄭海珠去昭獄接出張名世的人,在京師就結下不淺的交情,此回自然將那火器秘笈,狠狠夸贊一番。
孫承宗大悅,不但上奏給朱常洛,為宣大鎮多請些餉銀,而且升了張名世做參將。
這個秋天,宣大鎮收到鄭海珠的信,要暫借張參將至塞外,研發數樣新的火器,惠及大寧、宣大二鎮。
孫承宗和趙夢麟欣然允準。
張名世踏足大寧地界后,精神氣也頗足。
鄭夫人一見面就告訴他,張大公子在北京拜了徐翰林做老師后,混文臣圈比較順利,自然是好消息。
但更令張名世欣喜的是,朝廷對大寧鎮的起用,看來是來真的。
文臣、官餉,地位僅次于太子的五皇子,以及紹興老鄉張燕客這樣的縉紳財主,都到了大寧。
大明北邊的防線,補起了這只缺角,對宣大鎮肯定也有利。
離開大寧城關、往西去與滿桂會合的路上,張名世與騎術已經湊合能趕路的鄭海珠,并轡而行,走在隊伍前頭,稍稍避開衛兵和下僚們,開始說干貨。
“夫人,這么一弄,哪天韃子來搶西邊,大寧能頂上,山海關的杜松能援應,朝廷不至于動不動就調咱們宣大軍了吧”
鄭海珠試探他“呵呵,吃了兩三年宣大的軍糧,替趙總爺心疼起宣大的戰兵來”
“那肯定是個緣由,”張名世坦誠道,“吃哪家的飯,就得顧著哪家的田。不過,我擔心抽調宣大軍,還因為,陜西那邊,不咋太平。”
“怎么講”鄭海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