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到位,沒有任何失誤。
蘇青云的兒子果然名不虛傳,于教授關注整個穿刺過程,不得不佩服人家把兒子培養得出類拔萃。
即使沒有蘇青云的幫助,蘇南晨進附一也完全夠資格,協和八年制,那是全國學醫含金量最高的學歷。
何況蘇南晨是當年南都省理科高考狀元,以狀元的身份進入協和的,對蘇青云,無論從科室的學術地位,還是他個人的成功,于教授自行慚穢。
穿刺針拔出,鞘管留在里面,細的空心穿刺針從穿刺鞘管里穿出,針尖碰到了神經根鞘管,即使有導航,這也是極高難度的操作。
后生可畏大家一致認為。
針尖準備刺破神經鞘管,進入鞘管里,這一步不是導航可以幫助的,必須憑借手感。宋子墨坐在旁邊,蘇南晨果然不愧是跟溫仁濤齊名的明日之星,與他父親無關。
針尖刺破胸2神經根鞘管,微導管帶著彈性導絲,從空心針管里進入鞘管,露出一點點,但是卻難以繼續前進。
穿刺在最后一步置管受阻了。
蘇南晨皺皺眉頭,因為腫瘤組織的侵犯,鞘管和神經束膜粘連,現在要進入鞘管的導絲是彈性的,設計的初衷是適合鞘管和神經之間的自然間隙,但是現在這種間隙因為粘連不存在了。
再次推進,導絲在圖像上呈現彎曲,無法突破粘連。
蘇教授起身看屏幕上導航圖片,穿刺過程完美,但最后一步受阻。
他相信蘇南晨可以應付,蘇南晨也沒有慌張,停下操作,思考解決的方案。
術前他已經考慮到粘連,要解決這個問題,要調整穿刺針的角度。
穿刺針現在幾乎垂直神經走向進入的,需要調整針尖的角度,讓針與神經走向呈現一定的角度,這樣導絲可以以更好的方向去突破粘連。
就像劈木頭,橫著劈,非常費力;豎著劈,一斧頭就能劈成兩半。
導彈打到茶杯就不錯了,還要求從特定的方向擊中茶杯,這就難上加難了。
能夠調整的范圍非常小,骨性隧道的直徑本來就細,更細的穿刺針有調整的范圍,但是很小。
退出導絲導管,重新對神經根鞘管進行穿刺。
蘇南晨對脊柱的解剖非常熟練,年紀輕輕,剛剛三十歲,就積累了上百臺脊柱側彎的手術經驗,這是非常罕見的。
他手感很好,針尖稍微調整,角度便呈現出來,但是針尖剛剛觸到神經根,一推進,居然滑開了。
“角度不準,調整十五度才行。”
楊平提醒。,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