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你的機器人,不一定要讓你上臺,其實這不是怪事。
任何一臺手術,在楊平心里都會計算一番,爭取最大的成功率,最好的效果。
譚博云對這臺手術的準備遠遠沒有宋子墨和徐志良充分,如果同意譚博云做助手,會給手術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譚主任非常懂楊平,做手術時,毫不留情面。
所以他也沒有什么覺得難過,來日方長,以后還有很多機會,站在旁邊看看,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阿拉伯語翻譯小姐,也穿著參觀衣,戴著無菌帽和口罩,站在旁邊隨時翻譯服務。
肢體語言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
梁胖子的手勢打得很好,亞斯美妮明白胖子的意思,要給她全麻,然后睡覺。
只是胖子模仿睡覺的動作時,故意發出的呼嚕聲有點不太文雅。
表面上看起來,這臺手術無非是四個大關節雙側髖關節和雙側膝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但是這臺手術與普通的人工關節置換,千差萬別。
亞斯美妮的雙側髖關節由于嚴重發育不良,被長期固定在一種脫位狀態。
原來的淺淺的的髖臼無論是位置還是深度,都對此次手術毫無用處。
楊平需要在髖骨上重新磨出一個人造的髖臼,然后放進生物型的髖臼假體。
這個人工髖臼位置和方向,沒有標準可以遵循,完全依據亞斯美妮進行個性化設計。
這就要全盤考慮矯形后的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足弓,以及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狀態。
此時如果僅僅靠經驗,經驗再豐富因為沒辦法做到開鑿出一個優秀的髖臼。
計算機的模擬就可以輕而易舉依據目標力線,找出雙側髖臼的位置和方向,而且
十分精準。
同樣,膝關節因為反向解剖,要恢復正向的解剖和功能,操作更加復雜,對每一次截骨的要求非常精確。
踝關節和足弓也需要改造,以適應日后的直立行走。
消毒鋪單,術前核對,正式開臺。
宋子墨和徐志良在臺上,楊平在操縱平臺前操作手術機器人。
楊平選擇的順序是由近到遠,先做雙側髖關節置換,最后處理踝關節和足弓。
只有髖關節獲得良好的活動度,膝關節置換才能獲取良好的手術操作角度。
費達醫生站在旁邊,屏幕上的操作視頻,他現在就把自己當做進修醫生看待。
楊平采用髖關節外側入路,逐層切開,顯露髖關節,對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進行適度的松解,以取得理想的平衡。
這種平衡是新的平衡,以適應直立行走為目標的平衡。
人體關節的穩定結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動力穩定結構肌肉肌腱系統;另一部分是靜力穩定結構關節囊和韌帶。
它們的相對平衡,才能讓關節始終處于穩定在同時,又獲得一定靈活度。
所以這臺手術,平衡要求的技巧非常高。
軟組織松解之后,楊平接助機器人的精確定位,在髖骨上用髖臼挫磨出一個人造的髖臼,然后置入生物型人工髖臼。
髖關節假體的固定方式一般為兩種,骨水泥型和生物型。
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適用于年齡大、骨質差的病人,這一類病人髖關節置換時,假體與骨的固定使用骨水泥固定。
就像建筑時,用水泥來固定磚頭等建筑材料,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