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型與骨水泥不同,它適用年輕、骨質好的病人。
這種人工關節假體,不需要添加
骨水泥這種固定劑,比如股骨頭假體的柄插進股骨近端髓腔,柄與髓腔靠擠壓獲得初期穩定,因為這種假體的柄表面多孔,又有誘導骨生長的涂層,所以慢慢地,髓腔的骨組織會長進柄的空隙,形成一種所謂的生物固定。
就像蓋房子,磚頭與磚頭之間無需水泥固定,這些磚頭會相互生長滲透,最后牢固連接。
宋子墨和徐志良的配合非常好,切換器械的速度也很快。
天璣手術機器人的一條機械臂十分靈活,無論是髖臼的開鑿,還是股骨近端的截骨,又快又精準。
很快,楊平完成了雙側的人工髖關節置換。
接著開始雙側膝關節的置換。
髖關節完成置換后,獲得良好的活動度,下肢的擺放自由很多,為膝關節置換了良好操作角度。
在機器人導航設備的幫助下,截骨、置入假體一氣呵成。
膝關節假體也是采用生物型,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這種生物型膝關節假體,楊平用的假體是完全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
跟髖關節假體一樣,這種新型假體與傳統骨水泥假體相比,其通過假體骨界面緊密接觸,促使骨組織長入假體,提高假體與髓腔的結合強度,從而達到假體的長期穩定。
華西醫院曾經完成世界首例生物型膝關節假體的置換手術,當時的人工關節假體也是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楊平這一臺不知道是不是世界第二例。
手術機器人真的在楊平手里如同玩游戲一般,雙側膝關節置換完成。
最后處理踝關節和足弓,為了適應直立行走,踝關節和足弓必須同時進行矯形。
所有步驟做完,楊平離開操縱平臺,來到手術臺邊,宋子墨開始測量下肢的力線完美
整臺手術不像是手術,反而像
電子游戲。
從頭至尾,每一步又快又精確,出血極少,幾乎忽略不計。
天機機器人那條獨臂完全不夠用,根本趕不上楊平的速度,而且很多步驟需要人工來輔助。
未來改進的機器人應該是這樣的,主刀操縱機器人完成所有步驟,切換器械這種事,也應該自動完成,器械擺在器械臺上,機械臂要能夠自動去裝卸器械。
助手在旁邊只是為了應付機器失控的突發狀況,不應該參與手術。
所以,天機機器人進步的空間還有非常大。
現在完全是手術機器人趕不上楊平的速度,而且很多功能無法實現,要靠人幫忙裝卸器械。
“陳智,手術機器人代表未來的外科方向,你們應該有所作為。”
楊平跟工程師陳智說。
這話正好與陳智的想法相合,他一直有這個想法,研發手術機器人,所以這次親自來看手術機器人的手術。
設計那些器械不過小打小鬧,如果資金充足,陳智很想設計這種大件。
不過這需要海量的資金和龐大的團隊。
機器人必須有三條以上的機械臂,機械臂必須是柔性與剛性結合,機械臂必須完全能夠代替人手,機械臂必須可以完成鋪單小鋪切開等等整個手術過程。
否則,不是合格的遙控玩具。
陳智想,他一定要設計出這樣一個合格的遙控玩具。
最后,他想,手術機器人必須與超級計算機聯網,在術中能夠結合數字人進行即時建模。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