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剛剛楊平自己說了手術室嚴肅而神圣的。
胸腔鏡準備好,各種管線連接好,完成術前核對。
楊平在病人胸部上開小孔,置入鏡頭和器械,手術正式開始。
手術從鏡下取乳內動脈開始,鏡下器械的動作非常快,快到包括徐教授在內的所以醫生沒有見過這么快的胸腔鏡手術,比冠脈搭橋高手的開胸手術還快很多。
乳內動脈極細且脆,直徑大約只有2毫米,取血管時必須防止損傷,所以即使開胸手術一般動作比較慢,慢才能做到穩定與精密,這是人體極限決定的。
可是兩毫米的血管在楊平眼里,算是粗大血管,嬰兒的斷指再植,那才叫小血管。
徐主任被突如其來快動作嚇到,他剛剛想提醒楊平放緩速度這是心臟手術。
結果乳內動脈已經取出來,交到徐教授的手里。
因為用胸腔鏡做手術,其余兩位助手幫忙扶鏡子,所以徐教授這個一助無事可做。
徐教授將取出的乳內動脈放在濕紗布上,仔細檢查,質量非常非常高,徐教授這才放心。
就徐教授檢查乳內動脈的這么一小會,一條橈動脈已經送到徐教授手里,因為這個病人比較特殊,需要搭橋的數量比較多,單取乳內動脈明顯不夠,必須再取另外的血管做橋血管,比如大隱靜脈,但是病人嚴重靜脈曲張,所以取橈動脈。
取好橋血管,接下來就是要切開心包,在跳動的心臟上找到目標冠狀動脈極其分支,然后進行血管吻合,這個病例的冠狀動脈已經粥樣硬化,難以橋接,所以還要找到心中靜脈。
鏡下器械就像細長而靈活的手,很快切開心包,找到目標血管。
接下來就是難度最大的操作胸腔鏡下在不停跳的心臟上吻合血管。
鏡下在不停跳的心臟上吻合血管,難度非常大,因為沒有固定心臟,心臟跳動非常厲害,這時需要吻合的血管也是隨著心跳是上下起伏的。
吻合血管追求的是穩定,也就是要求血管不要動,手上的動作也保持穩定,這與心臟跳動相互矛盾,在鏡下吻合這種矛盾被加倍放大。
所以此時主刀醫生的手或者器械不能不動,而要隨著血管運動的節奏而運動,在運動中保持動態穩定,這樣才能將血管吻合好,一旦沒有保持好動態穩定,血管就會被撕破,或者吻合不整齊,達不到要求。
第一針開始,第二針,第三針
鏡下器械依然是那么快而絲滑,針尖幾乎踩著心跳的節奏,跟著運動的血管一起運動,做到了真正的與血管保持相對靜止。
在這種相對靜止中,一條又一條的血管被吻合好,無論針距還是邊距堪稱完美,而且每一針都一次到位,沒有任何試針動作,更加沒有反復或者無效操作。
徐教授干脆雙手攏在胸口的保護袋,站在一旁看胸腔鏡的顯示屏。
自己做了二十年的冠脈搭橋,今天算是開了眼界,冠脈搭橋還可以這么做,醫生的針尖居然可以踩著病人的心跳完成操作。
手術帶來的震撼,對徐教授來說,比13篇論文要強烈很多。
因為冠脈搭橋是徐教授的強項,他是亞洲第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徐主任真切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內涵。
徐教授疑惑,楊平的鏡下動作為什么這么快,然后又是怎么做到可以踩著病人的心跳,讓針尖與心跳保持相對靜止。
徐教授自己承認,就是再來更多的手術積累,這種病例自己能夠做到用胸腔鏡拿下,但是絕對做不到這么快,這么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