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安靜一下,我說兩句,其實我剛下飛機,抱歉,飛機晚點,所以遲到,我是特意過來參加你們的病例討論,這個病例呢,是我的病人。”
王院士指著電子屏幕上的影像圖片。
“剛剛宋博士說我是國內最早開展an手術的人,這個不假,不僅是an手術,很多小兒先心病的手術我是最早開展,這方面的指南好幾版都是我主編,現在最新一版的主編是陳岳良教授,我們其實前幾天來過三博醫院,回到帝都后聽說你們要討論這個病例,我們又飛回來。”
“題外話說的多了點,言歸正傳。”
“這個病例為什么沒在我們阜外做,放到三博醫院來做,很多人有疑問,其實很簡單,這個手術讓我們來做,成功率不高,讓楊教授來做,成功率要高很多,就是這么簡單。”
“在坐的都是醫生,即使有些實習醫生,也算準醫生,不瞞大家說,以前有兩個同樣的病例,在我手里沒有救過來,這種病例的難點除了an手術本身,更難的是血管發育存在問題,血管壁的膠原纖維缺乏,彈力纖維不足,究竟什么原因,我們還沒找到,推測與心臟畸形的有關聯,但是不管怎么說,給手術增加了難度,而不是增加一點點。”
“失敗的兩個病例,一個死在手術臺上,打開胸腔,切斷血管后進行吻合的時候沒辦法吻,一不小心就鉤爛血管壁,好不容易手術做完,撤掉體外循環,心臟復跳后開始止血,根本止不住,為什么,這里補一針,哪里又破了,最后眼睜睜地看著孩子離去,我們無能為力。”
“伱們年輕沒有這種感覺,到我們這個年齡,醫生當久了,多少有這種記憶,真的,那個時候真的很無助,很無奈,很絕望,作為一個外科醫生,一個心臟外科醫生,你看著血在那里到處冒,你沒辦法止住,是什么感受。”
“第二個病例,已經是10年后,我們吸取了教訓,術中加入了人工血管輔助,這個病例在手術臺上沒有出問題,而是術后第三天死在重癥監護室,當時我們實行急診搶救手術,打開胸腔,里面全是血,血噴出來,因為大血管與人工血管的縫合位置撕裂。”
“后來在家屬同意下,我們做了尸體解剖找到原因血管吻合無法達到要求。這個病例如果沒有新的基礎理論出現之前,是不可能做手術的,為什么”
“因為,如果要手術成功,你的縫合必須維持57天以上,可是現實很難,基本不可能,你知道為什么嗎”
“因為這如同在肥皂泡上縫合,還要讓肥皂泡不破,這種脆化的血管一旦切斷重新縫合,對縫合的要求是人力難以做到的,這就像一個很薄的紙袋,當它是完整的時候,他可以提水不漏,還可以提很重的水,因為應力分布均勻。”
“當把紙袋剪成兩半,你用針線將紙袋縫合好,然后再去提水,讓他不漏水很困難。再讓它去提很重的水,更加困難,為什么,應力會集中在縫合處,尤其沒處縫合位置不可能做到均勻分散應力,一旦有一針承載的應力過多,紙袋就從這里開始撕裂。”
“我說的不知道大家聽明白沒有”
王院士停下來。
“王教授,你的意思說,如何有人可以做到理論上的完美縫合,讓吻合口所有應力均勻的按理論分布在每一針上,那么手術就有可能成功”有個學生問道。
“對這個學生聽得很認真,就是這個意思,雖然這樣不能保證手術百分之百成功,但是可以保證最大概率成功。”
“那五到七天后,為什么就安全了”
研究生、規培生和實習生,剛剛還不敢開口,見到有人打頭陣,大家都思維活躍起來,發言的膽子也大起來。
“你們自己思考一下,為什么五天到七天的危險期過去,這個問題就減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