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醫生剛回來,屁股還沒坐熱,讓他休息休息。"有個患者高聲說,大家立刻覺得不好意思,知趣地閉嘴,退出辦公室。
"大家不用急,我歇一會就開始出門診。"李民也不打算休息太久,想儘快進入角色。
老院長說:"不用這么急吧?明天再開工。"
"閒著也是閒著,回來時在車上睡了幾個小時呢。"李民想利用好假期每一分鐘。
面對鄉親們的熱情與期盼,李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與使命,他知道,儘管自己在省城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但在這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可行、適合當地條件的解決方案,真正惠及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鄉鎮醫院與省城的大醫院不同,在鄉鎮醫院的醫生治病的原則是用經濟的方法儘快解決問題,能夠根治當然更好,不能根治需要對癥治療,如果兩者都做不到,要能夠給患者指出一條路,該去哪里治病。
所以在基層醫院,傳說中的神醫絕技是"三素一瓶",激素、抗生素、維生素和一瓶吊針,這幾大絕技的確非常有效,很多在大醫院待久的醫生去基層醫院有時候不會治病,就是沒有掌握基層患者的需求特點,他們對治療方案要求是短平快。
所以李民心里一直在琢磨如何將省城學到的東西轉為為帶有鄉土風的治療方案,也就是要有鄉鎮特色。比如加強營養這塊,你不能要求患者去買什么營養素吧,只能要求他們每天幾個雞蛋之類的。
——
假日的第一天,手機上刷到的新聞和朋友圈全都帶有一個特點-——景點全是人山人海,高速全是擁堵不堪,楊平很是奇怪,夏書回老家和護士長去度假怎么走的同一條高速?他們的朋友圈車外景色居然一樣的。
相對於外面的熱鬧和擁擠,醫院的病房反而安靜很多,楊平來到病區的時候,一個八十多歲的患者坐在護士站,她鬧著要出院,但是一直打不通自己兒女的電話,正在賭氣,旁邊的護士在輕言細語的勸她,好不容易將患者勸回病房。
"這個患者不是計劃節前出院的?"楊平問道。
護士搖搖頭嘆氣說:"他們的家屬本來是這樣說的,但是30號打電話給我們改口說節后再來接老人出院,我追問原因,家屬說他們現在在外面旅游,其實家屬節前計劃好的,把老人留在醫院,自己出去旅游。"
原來這樣,楊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叮囑護士:"高齡的,高風險的患者,多看幾眼,有問題早發現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