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在系統空間里思考這事很久,所以也算是深思熟慮,他在系統空間里寫好計劃書,經過多次修改定型。
系統空間在他完成第三次長線任務后獎勵了一臺超級電腦,他在里面就是使用這臺電腦辦公,這臺所謂的超級電腦就只有一塊非常清晰的面板屏幕,外加鍵盤鼠標,沒有任何多余的電線和其它設備。
楊平將唐順叫過來,決定讓唐順去負責組建新公司的事情,唐順現在是醫學科學院的秘書,每天的事情很多,但是他都能處理的非常妥當,時間管理大師最適合做秘書,楊平覺得這是發揮他的優點。
當楊平提出組建新的實驗室的時候,唐順有點沒有反應過來,因為最近組建醫學科學院之后,楊教授已經提出了很多新計劃,每一個新計劃絕非頭腦發熱心血來潮,而是非常成熟,一看就是經過深思熟慮。
楊教授才是真正的時間管理大師,同樣是一天時間,他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情,唐順自認時間管理已經登峰造極,但是在楊教授面前,自己簡直就幼兒園的小朋友與大師的對比。
唐順看完微型生物機器人的計劃,計劃的完善程度令人咋舌,拿著這個計劃書就可以直接開工干活。
這個實驗室建立起來后,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微型生物機器人的科研團隊。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團隊在研究用于醫療的納米機器人,它是一種前沿醫學技術,通過納米級微型機器人精準進入人體內部,一般通過血管進入人體,執行靶向藥物輸送、病灶清除、細胞修復等任務,實現微創、高效的治療效果。其核心原理是結合智能材料、生物傳感和遠程控制技術,針對特定疾病部位進行干預治療。
這些納米機器人目前實用性不高,在技術上也暫時不成熟,停留在理論階段,說到底它們還是機器,所以有機器的優點,也有機器的缺點。
比如說如果真的制造出納米機器人,怎么處理它與人體免疫系統的關系,完成任務后如何清除它們,它們的潛在危險在哪里?
楊平設想的微型生物機器人不一樣,他以病毒、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為載體,挑選一些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做模版,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對它們進行改造,制造出一些擁有特殊功能的微型生物機器人,這些微生物已經與人體免疫系統相容,而且有成熟的方法清除,它們的風險也可控。
其實楊平正在研究的k病毒治療腫瘤,其實就是一種粗糙的微型生物機器人雛形,它的體積是病毒級別,能夠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內的特定腫瘤細胞,自主完成對腫瘤細胞的識別、穿透和殺死。
如果使用納米機器人來完成這一任務,目前的材料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做不到k病毒的百分之一,自主完成對腫瘤細胞的識別,這一項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難關。
就像使用仿生學技術制造一架微型直升機,它的飛行靈活性要達到小蜻蜓的水平,需要攻克很多難題,需要漫長的時間。
“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必須精通微生物學、基因重組,這樣才能完成對微生物的改造,將它們改造成微型機器人。”楊平叮囑。
唐順想了想:“這個實驗室建在哪里?”
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