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楊教授比賽是不可能會贏的,現在溫儒正已經放棄這個想法,他可不想像周瑜一樣吐血。
他現在有一個新的挑戰對象,那就是南都醫大的人工智能模型,他跟它比一比看病理切片的準確率。
人工智能終究要喂醫生的數據,所以它的優勢在于機器的超強算力和對細微差別的鑒別,比如說兩個人的紅細胞差別。這正是人的弱點,人的經驗和眼力比不過人工智能。
但是人工智能有一個弱點,它不能自己創新性創建一些理念,但是溫儒正可以,他可以創新性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標準,而人工智能只能在現有數據進化,將現有數據發展到極致。
所以,溫儒正有信心戰勝何教授的人工智能模型,他決定跟這個模型較量一下。
像溫儒正這種人一定需要找一個對手,這樣生活才有滋有味。
楊平得益于人工智能模型的幫助,y染色體的基因封閉機制很快得到破解,而且利用大模型搭建的虛擬環境進行試錯,找到了將這種特殊機制轉移到k生物制劑的方法,很快,新的k生物制劑被制造出來。
在楊平的帶領下,這種驚人的迭代速度,讓整個團隊的人感到驚訝,當初剛剛推出的時候,k生物制劑是一個非常粗糙的半成品,十分不成熟,不管是效果還是安全性都無法保證。
新一代的k生物制劑推出,首先是測試它們的穩定性,看看它們到底需要多少代才會出現明顯的變異。
這段時間楊平在系統空間沒有安排什么實驗室,但是平時也經常在系統看見看書,看書累了,就做做手術,現在主要精力在科研上,把做手術已經當作了業余興趣,相當于讀書之余的游戲。
在現實中,楊平已經很少做手術,除非宋子墨和徐志良拿不下的手術,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即使這樣,他們的手術量完全比不上楊平,楊平在系統空間當游戲一樣,動不動就是幾十臺手術,所以手術的手藝一點也沒有拉下。
從臨床轉型到科研,這是楊平的重大決定,科研給醫學帶來的貢獻遠遠超過手術,所以他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一個輕重選擇,而不是兼顧兩邊。
臨床這邊已經交給副主任宋子墨去管理,自從楊平獲得諾貝爾獎,三博醫院的名氣在國內國際的越來越大,很多進修醫生也陸陸續續來到三博醫院。
周主任帶著一批新的進修生來到研究所的臨床病區,這一批進修生有十幾個,一半來自國外,一半來自國內,來自國外全部是歐美頂級醫院,因為研究所的臨床病區對進修醫生的要求非常嚴格,一般人很難合格。
除非像李民醫生那樣有直通的進修資格,依靠正常程序進來,對醫生的教育背景、資歷和實踐水平要求非常嚴格。
周主任將進修醫生交給張林離開了,張林安排他們先參加早交班,會后再統一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