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和張志偉教授分工很明確,他負責篩選更加優質的載體工具,我負責研究針對腫瘤的模塊,楊教授,這條路線選擇得非常對,要不是你提出這條路線,恐怕我們還在原來的狹小的空間里打圈圈。”陸小路驚嘆楊平對科研路線的掌控,其實這是科研能力里最重要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當科研團隊里的將軍。
陸小路還是重感情的人,到現在這個時候,他還在托同學尋找關汝言,并且給他提供幫助。可惜了,關汝言沒有珍惜一個這么好的兄弟。
不說這個鳥人了,楊平想了想說:“唐順已經在香港組建微型生物機器人實驗室,我們將繼續擴大這次實驗的研究范圍,利用一些無害的微生物作為模板,將它們改造成微型生物機器人。而且,我們還打算朝納米醫療機器人進軍,微型機器人,不管是生物機器人還是非生物機器人,未來這種微型機器人在醫療領域一定會大放異彩,一定會成為十分重要的治療手段,銳行醫療那邊現在已經組建納米醫療機器人實驗室,我們兩條路線齊頭并進。”
想想都帶勁,陸小路楊平對未來的規劃和局部,十分興奮,簡直就像打了雞血一樣。
''如果這樣,我們實驗室將有干不完的活,不管是納米機器人還是微型生物機器人,我們要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有關腫瘤細胞的信息,給他們提供識別靶點、穿透通道還有適合它們獵殺的命門?”陸小路很清楚自己實驗室的位置在哪里。
楊平點點頭:“今天我就是來跟你說這個,所以你們要提前行動。”
“明白!”
“人手不夠可以招,不要在乎錢,千萬不要一個人干兩個人的事情,等我們的超級實驗基地建立起來,我們有的是地盤,所以千萬不要怕人多。”
“我知道,在美國那邊,有幾個我認識的朋友有回國的意向,他們是腫瘤學的頂尖科學家,我抽空去美國跟他們談談,希望可以引進回來。”
“非常好,要到全世界搜羅人才,能夠引進回來更好,不愿意來我們這里的,可以在美國,在歐洲,在世界任何地方建立科研所,不要拘泥于形式。”
其實楊平現在在科研上也不再做具體的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科研路線,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其它工作都是交給這些卓越的團隊去做。
從實驗室轉悠一圈,楊平回到病區的辦公室,連體姐妹的父親站在門口。
“找我有事嗎?”
楊平問道。
這位父親想用漢語來回答,但是想了半天沒有擠出半個字。
“你還是說英語吧?”楊平說,他這點漢語水平去樓下買兩個包子都不夠。
“楊醫生,你有空嗎?我很想跟你談談孩子們的手術細節,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孩子父親說。
算起來,他也是最專業的患者家屬了,因為他真身是一名北美很有名氣的神經外科醫生,而他的女兒的手術難點正是神經外科領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