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清醒開顱手術也不是楊平提出來的,更不是他第一個做這種手術。
這些醫生,包括宋子墨、徐志良、約翰內森和莫里斯,他們都知道這一點,而且世界上一些案例他們也很熟悉。
一些涉及大腦功能區的手術,患者如果對該功能要求非常高,醫生有時候會采用這種手術,一邊手術一邊跟患者對話,以判斷術中操作對功能區是否存在損傷。
比如,一位英國音樂家因為患上腦瘤,她的醫生為了保護她的手指精細操作能力,選擇給她實行清醒開顱術。
這位小提琴家2013年在臺上表演時突然發病,被緊急送往醫院后,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醫生發現她的顱內長了一個很大的腫瘤。
隨后她接受了放療,但是效果不理想,腫瘤仍在增長。2020年的1月,她前往倫敦的國王學院醫院接受治療。
她的腫瘤長在右額葉上,而右額葉主要負責控制左手活動,所以她非常擔心手術會傷害這個功能區,嚴重影響她拉琴時的手部精細動作。
因此,她的醫生和團隊對她的手術方案進行了研究,如何小心保護好這個區域脆弱的腦組織,不影響她未來繼續拉琴。
最后醫生決定對她進行清醒開顱術,在她清醒的狀態下打開頭部,將里面的腫瘤切除。
為了仔細鑒別手術的每一步是否傷及腦神經,醫生特意設計手術臺,讓透明的無菌單將她隔離起來,讓她在這個區域內拉小提琴。
在接近兩小時的手術中,這位音樂家用小提琴演奏了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和朱利奧·伊格萊西亞斯的《貝夏姆·穆喬》。
幸運的是這位主刀醫生也是音樂愛好者,他一邊聽小提琴演奏,一邊小心翼翼地進行手術,如果小提琴的音樂有變,那說明他的手術器械碰到了功能區的腦組織,這時候他必須小心一點,避開這個危險的區域。
在小提琴的指引下,醫生徹底地切除腫瘤,完好地保護了功能區的腦組織。術后患者恢復很好,沒有遺留后遺癥,手術沒有對她的演奏能力造成任何損害。
我國有一所大型三甲教學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給一個老師做過類似手術,這位老師的診斷為:左側顳頂葉膠質瘤,腫瘤位于優勢半球語言區。
因為他是老師,良好的語言能力是他職業的保障,一旦失去語言能力或者語言能力受損,他的職業將生涯終止。
為了保護他的語言功能,醫生也選擇了清醒開顱手術,術后這位老師的語言功能得到完好的保留,沒有影響他的職業。
在清醒下開顱手術,多用于腦功能區的手術,這樣做的目的是術中對患者進行喚醒,與之進行對話互動,利用這種互動來判斷功能區是否受損,這種互動其實就是起到指示鑒別作用。
隨著醫學的發展,目前對大腦控制身體各部位的解剖和功能認識越來越清晰,如四肢的運動、情感、語言等的腦區是固定的,在患者的配合下,清醒開顱術能夠保證在切除病灶的同時監測患者的反應,避免對相應的功能造成傷害。
但是楊平現在要做的是腦干手術,全世界還沒有哪個醫生用這種方法來做腦干手術,沒有哪個醫生敢用清醒開顱術來做腦干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