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很順利,方教授現在生命體征平穩,如果不出意外,應該72小時內可以醒過來。”楊平自信地說。
領導松一口氣,手術做這么快,還以為出什么問題呢。
夏院長和韓主任已經習慣這種節奏,楊平主刀的手術哪有不快的,要是太慢反而不正常。
大家憋著一肚子的勁,感覺什么都沒干就結束了,所以一下子還真不適應。
既然手術結束,領導也沒必要留在三博醫院,他留下一個助理在三博醫院,擔心術后方教授出現意外情況還需要二次手術,留下一個人在這里負責組織聯絡,他帶著團隊要趕回帝都。
第二天,各大網站和報紙報道了這一起跨越萬里的遠程手術,并對三博醫院提出了表揚,這標志著遠程手術的成熟。
這則正常的報道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它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出現世界各國的網絡和報紙上。
楊教授利用手術機器人給萬里之外的患者做了手術,楊教授和手術機器人成了重點。
一些專家出面解釋技術的可行性,并且指出,如果要實施遠程手術,必須是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手術機器人操作臺與手術終端分居兩地,利用網絡通訊進行連接,這樣才可以實施遠程手術。
這些記者繼續深挖,立即發現楊教授當時使用的手術機器人品牌是銳行,一個新品牌。
德國的公爵先生第一個找到夏里特醫院,他要捐款,還要捐助手術機器人,他希望可以在夏里特醫院建立一個遠程手術中心,這個手術中心必須使用銳行的手術機器人。
“老朋友,我捐助五億歐元給你們,提出這樣小小的條件不過分吧?”
公爵先生對自己的老友奧古斯特教授說。
奧古斯特知道他的心思,突然再次捐款,而且要建立遠程手術中心,還制定品牌,無非就是想以后可以利用這個遠程手術中心讓楊教授為自己做手術。
他年紀大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需要楊教授的幫助,中德相隔萬里,不管是送他去中國,還是請楊教授來德國,即使最快的飛機也需要不少時間。
如果建立這個遠程手術中心,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楊教授隨時可以利用手術機器人為他做手術。
“當然不過分,建立遠程手術中心不是問題,但是困難在法律,目前的法律還沒有允許這種跨國遠程手術,因為這涉及很多問題,比如手術資質、責任劃分等等。”奧古斯特如實地告訴老友,免得他過度高興。
公爵先生對這些已經非常熟悉,他已經琢磨了很久:“我想,法律不是太大的問題,像我這樣積極關心遠程手術的人還有很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進遠程手術的立法可以幫助更多人。同時,在沒有立法之前,對于一些特殊案例的遠程手術,可以按科研實驗室病例對待,這樣可以不受現有法律的限制,可以走科研實驗的法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