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一日,星期六,晚十九點半。
每天固定十九點鐘開播的《紅星晚間新聞》剛剛結束。紅星廣播電臺信號操作員熟練地將播音線路切換到了只有每周六才會有播音的《紅星訪談》節目播音室。
隨著一段電子管風琴版《東方紅》漸弱,混入鋼廠鍛軋的聲效。
紅星鋼鐵集團在京城、津門、鋼城、營城、奉城等地的廣播電臺分站實時轉播總臺的核心節目。
職工數量超過100人的地區都能享受到總臺廣播節目覆蓋待遇。紅星鋼鐵集團希望集團職工能關心集團的成長,共享發展成果機遇。
只要家里有收音機的集團職工,基本上都會準時收聽聯合工業廣播電臺的廣播節目。是關心集團的發展,也是積極參與發展建設。
每周六晚七點半播音的《紅星訪談》更是很多廠職工不可落下的核心節目。而每周訪談節目都會在廠職工群體中制造出熱點話題。
從上到下,從集體到個人,這個節目已經成為了紅星鋼鐵集團和職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是紅星鋼鐵集團飛速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不用刻意抬起頭去看墻上的時間,更不用撂下手里的碗筷。今天是這一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晚間新聞音樂結束后必然是大家熟悉且期待的《紅星訪談》節目聲效。
錄播的開場白是大家早就聽慣了的,千家萬戶正是晚飯時間。同往常相比,今天他們更有所期待。
集團聯合工業報已經刊登了今天訪談節目邀請到了集團秘書長李學武做客播音室的新聞。不感受萬眾矚目,可也能說一句眾所期待。
男女播音員激昂地合聲演講:“齒輪緊咬著齒輪!爐火映燃了紅旗!這里是紅星廣播電臺,用聲波傳遞星火,用鋼鐵鍛造時代!”
男播音員渾厚的嗓音:“聽眾同志們,當集團冶金廠的鋼花濺亮晨光,當聯合能源總公司的礦龍喚醒凍土,革命路上捷報頻傳——”
女播音員嗓音清亮地講道:“軋鋼工人用算盤算出世界級軋鋼參數!電子女工靠一把卡尺攻克進口機床故障!我們什么都不怕!”
廣播中隨之而來的便是算盤珠脆響混入機床轟鳴聲效。
男播音員語速加快:“《紅星訪談》今日走進‘三年計劃、五年規劃’締造者李學武!青年干部紅旗手,生產和技術革命奠基人!”
慷慨激昂過后是男女播音員斬釘截鐵的合聲:“抓革命促生產!越是艱險越向前!讓我們在聲波里見證——工人階級怎樣把帝修反甩進歷史垃圾堆!”
播音室,耳機里的音樂驟強:《咱們工人有力量》前奏銅管樂噴薄而出,仿佛給精神注入了能量。
音效過后,于海棠撥動開關,開始了今天的訪談節目。
“《紅星訪談》節目的聽眾晚上好,我是主持人于海棠。”
她聲音足夠清脆悅耳,又因常年高聲調廣播造成嗓音中又帶有一點點沙沙聲,很是有力量和磁性。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紅星鋼鐵集團秘書長李學武同志來到我們的直播間做客,秘書長您好。”
“主持人您好,聽眾同志們晚上好,我是集團管委會李學武。”
站在廣播室外隔著厚重隔音玻璃看著里面播音情景的王露微微挑眉,回頭看了一眼身后的趙雅軍。
趙雅軍已經讀懂了她目光里的意味,不由得微微一笑。相信守候在收音機旁準時收聽該節目的聽眾同他們此時的想法一樣:竟然真的是集團秘書長李學武接受采訪了。
并不是說李學武有多么的難請,或者工作有多么的繁忙。而是很多人都知道秘書長很低調。
尤其是前段時間集團機關里影影綽綽地傳出李主任對秘書長的工作有些不滿,正要調整他的工作。
這個時候李學武高調出現在了訪談節目中,沒有心里準備的很多聽眾都不由得一愣,停下了手里的動作,不肯放過廣播中任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