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酸菜白肉——”
這飯館不算很大,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連伙計的吆喝聲都很有味道。
記住了,早前講究的飯館服務員分為兩種,一種是“輕服務”,端茶倒水遞菜單,擦桌子掃地收拾桌子。
一般來說,這樣的服務員都在大堂工作,基本上是不去后廚的。
那你要問了,客人點的菜怎么通知給后廚呢?
答案很簡單,唱吆喝。
報菜名聽說過吧,其實這不算相聲的工作,有相聲演員當飯館伙計的嘛。
他們是學,學市井吆喝,比如說賣菜的、賣布的、賣藥糖的。
誰吆喝的好聽,誰吆喝的有韻味,他們就會采風,整理成自己的東西。
久而久之就成了相聲的貫口了。
飯館伙計吆喝的好聽啊,還好吃呢,聽著吆喝聲就很有食欲。
報菜名原本是飯館伙計的必修課,只有背的熟練了,才能掙這口飯錢。
要不說早前就屬飯館和戲院熱鬧呢,這會吆喝的伙計最吃香。
另一種則為“重服務”,就是今天所謂“傳菜工”,早前傳菜的伙計跟今天傳菜工還不一樣,他們也會吆喝。
同樣是報菜名,因為客人已經點好了菜,所以不用報那么多樣,只需要將手里托盤上的菜名吆喝出來就行了。
他們的吆喝聲不一定很好聽,但多會加一道前綴,比如“哎——”,過傳菜門時才會喊,有起提醒的作用。
提醒其他伙計別撞著他,也提醒客人,他們點的菜已經上來了。
再一個,這種傳菜方式也有宣傳的作用,讓飯館里其他桌的客人知道他上的是什么,看樣子好不好吃。
點菜的客人有個參考,點完菜的要是喜歡也可以再點,這都是門道。
為啥說只有講究的飯館才有這種吆喝,這種“輕重型服務員”呢?
很簡單,早先的飯館工作人員相對固定,可能一輩子都在一家飯館做事,東家沒有過錯,伙計是不能跳槽的。
你問跳槽了會怎么樣?
有行業束縛,也會被瞧不起。
那有人說了,這不是蠻不講理嘛,工作自由啊,人身自由啊。
這個年代講自由,那個年代這種約束更是一種保障,飯館東家遇著好的伙計是要用一輩子的,直到干不動了。
后來的飯館怎么沒有這種會吆喝的服務員了?
有“自由”的緣故。
早前的飯館伙計是學徒制,在東家學干活是不給錢的,但給衣服和管飽。
仁義的東家還會給基本生活費,比如剃頭錢、洗澡錢等等。
孩子小時候就來學工了,出師了才能跑堂當伙計掙工錢,一干就是一輩子。
就只跑堂的伙計,往往要學上三五年,他們代表了飯館的招牌啊。
你看后世有教這個的嗎?
沒有教跑堂的,更沒有教吆喝的,且飯館也沒了收學徒工的條件。
為什么?
不允許使用童工啊。
解放后的飯館子有就是以前的伙計,沒有就是用的“臨時工”。
臨時工好啊,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他們也沒跑堂的手藝,就硬干。
這跑堂的文化消失殆盡,政策放寬了以后,大家也追求起了享受,再想提高服務員的水平和質量怎么辦?
真是無奈,竟然要學西方的服務禮儀標準,中不中,洋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