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與其這樣等待,還不如主動出擊,說不定這個領主眼光挺長遠的。
他想的沒錯,彼得就是目光長遠者。彼得聽到他的作品和經歷后,心里的想法是“人才呀,絕不能放過”
于是當即拍板,聘請這位工匠,并開出了每天1個英國先令的薪水普通民眾的日收入為3便士。
至于炸膛問題的困擾,彼得也有解決方案。鑄鐵炮炸膛,不外乎鑄炮用的生鐵,雜質過多,比如硫和磷之類的,導致火炮身管較脆。而且,生鐵含碳量過高,強度雖高,韌性不足,并不太適合鑄炮。真正適合鑄炮的,其實是熟鐵和中低碳鋼。
對于如何煉鋼,他雖然不專業,但也從很多穿越里學到過很多理論。比如,他就知道,英國人早期鐵炮不容易炸膛的一個重要秘密,就是使用了反射爐,對生鐵進行二次精煉。
所謂反射爐,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熔爐包含進氣口和出氣口。將生鐵和廢鐵放入爐中后,爐子內的熱量,因為相對封閉的空間,無法散逸出去,抵達爐頂和爐壁后,又被反射回來,集中精煉鐵料。經過幾小時的精煉,加上添加一些造渣劑最簡單的造渣劑就是生石灰,可用于清除硫和磷。而后,清理掉廢渣廢渣因為密度問題,一般是飄在鐵水上面的,撈掉就可以后,就得到了熟鐵或鋼需要控制含碳量。
而大名鼎鼎的煉鋼平爐,其實就是在反射爐里面加個蓄熱室而已。
大英帝國在18世紀就完全掌握了反射爐精煉技術,這也使得,英國人鑄造的鐵炮,質量優良,不容易炸膛。而法國人因為不懂這個技術,直到19世紀早期,艦炮還是很容易炸膛。直到19世紀中期,法國和其他歐洲強國,才初步得知反射爐精煉技術。但緊接著,平爐出現了,人類進入了平爐煉鋼時代。而火炮,也從鑄炮,進入了鍛造炮時代。
雖然彼得不是鋼鐵行業的畢業生,但他可以指揮人做。就這個反射爐,結構就很簡單。他完全可以指揮工匠們弄一個,然后弄出高質量的熟鐵和鋼。然后,再用熟鐵或中低碳鋼鑄炮,絕對要好很多,且不容易炸膛。
至于火藥,彼得也有辦法。他想起來以前村里老人說的一個土辦法找一塊空地,清理出石頭等雜質,然后挖一系列的坑洞或者干脆使用地窖,再往里面倒入水和石灰保持溫度。這樣,土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保溫”后,就成為了硝田。
把收集起來的人和牲畜的尿液倒進去,經過十個月左右時間的作用,坑洞里的土壤就會富含大量的硝。挖出這種富含硝的硝土,然后摻進草木灰進行過濾。之后只要熬煮硝水,就可以得到優質的硝。
有了硝土,制作火藥就可以更加方便。此時歐洲各國所使用的火藥配方為硝石50,硫磺25,木炭25,較為容易爆炸,屬于爆炸性火器配方。并且這樣制作出來的火藥還是粉末狀,這樣的火藥在使用中會出現許多情況。比如粉末狀的黑火藥在槍管內受力時很容易擠壓在一起,這樣在點火時會因缺氧而無法完全燃燒,這降低了火藥的威力。
粉末火藥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受潮。這是因為當時的歐洲人為了增加硝酸鉀的產量往往會在硝田內撒入許多石灰粉,這種操作雖然可以增加硝酸鉀的產量,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其內含的硝酸鈣,而硝酸鈣這種物質具有極強的吸潮性,使得硝很容易潮解,讓火藥無法正常使用,除非使用前先用陽光曝曬一遍。
除此以外,粉末火藥運輸也不方便,因為粉末狀火藥在運輸顛簸的過程中,自身重量不同的硫磺粉、木炭粉和硝石粉會相互分離開來,其中密度最大的硝石粉會居于火藥桶的底層,最輕的木炭粉則會處于火藥桶的表層,這必然會使得火藥威力下降,甚至是根本點不著在使用前,除非將火藥全部倒出重新混合起來才行,但這在戰爭不緊急的時候還有時間操作,一旦發生緊急的戰爭則根本無法迅速取用。
所以,要想最大化火藥威力,其顆粒化火藥制作得開始。
其實顆粒火藥制作也挺簡單,加入面粉壓實、加水、然后敲碎就行。并且彼得的火藥配方已經接近理想比例75的硝、12的硫、13的木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