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火炮和火藥配方
到了冬天,農民都閑了下來。這一年也就過去了。想的美,怎么可能閑著
不少農民來到康斯坦察、圖爾恰、曼加利亞等地來找活干,賺點錢貼補家里。
多布羅加主也有了不少建設項目,碼頭、城墻、教堂等建筑都在進行建設或者擴建。另外軍隊也已經招募完畢,總計七千人的農民被召集起來訓練,他們的家屬也在康斯坦察耕田紡織,這也在無形中提振了康斯坦察的繁榮。
新招募的士兵大都是農奴和山民,雖然沒什么見識,但卻比較淳樸和聽話。他們內心簡單,心里面沒有城里人的小九九,最是容易忽悠。這些人,只要訓練和忽悠好了,絕對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同時在康斯坦察,彼得還修了幾門岸防炮。炮臺一般是石頭修筑的,抗鐵球炮彈打擊能力很強。但艦船則不一樣,眼下的艦船,一直到19世紀中期,都是木制的船身。對于鐵球炮彈的抗打擊能力,是很有限的。木頭戰船和石頭堡壘內的岸防炮對轟,鐵定要吃虧的。并且,岸防炮可以造得很大很重,威力十足。而木船上的火炮,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弄得太重。否則,小船裝大炮,大炮的后坐力,沒準會把木船弄翻了。
瓦拉幾亞是沒有造炮能力的,也沒有造炮的工匠。眼下還是14世紀末,鑄炮工匠,絕對算是歐洲頂級的人才。即使在那些大國,會鑄炮的工匠,也是高端人才。彼得很難招募到鑄炮工匠。因此,他只能選擇去買炮。
過打聽,彼得得知,神圣羅馬帝國鑄炮水平很一般,只能鑄造小型青銅炮,用于陸戰。這是因為,神圣羅馬帝國,是一個陸地為主的國家。而且,帝國南部地區,靠近阿爾卑斯山脈,火炮需要便攜,且能夠翻越阿爾卑斯山。所以,火炮不可能鑄很大。而岸防炮臺所需的火炮,必然是重炮。所以,神羅帝國的火炮,明顯不符合要求。
不過,因為還沒有進入航海時代,歐洲人還不太重視艦炮威力。所以,流行這種小威力的青銅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歐洲火炮技術的發展,大約是在16世紀,因為海戰需要,發展出了“紅夷大炮”這樣的重型火炮的。
而且,青銅火炮,根本不能造太大口徑的。因為,青銅有一個重大缺陷過熱后容易變軟。
口徑小一點的青銅炮還好,大口徑的就不同了。口徑大的火炮,膛壓很高。當炮管過熱后,炮壁變軟。青銅過熱后雖然不如純銅那樣軟,但終究軟化了。小口徑的膛壓還好,大口徑炮因為膛壓很高,很容易在過熱情況下發射時,使得炮管內壁變形。這樣的話,火炮就廢了。
因此,青銅炮是不能鑄太大的,只能鑄造中小型的。想鑄造重炮,只能選擇用鐵鑄造火炮。而且,鑄鐵火炮,比青銅炮成本低太多了。畢竟,在瑞典大銅礦開發和荷蘭人獲得日本銅之前,歐洲銅價還是很貴的。用大量的銅鑄造重炮,成本絕對高昂。
本來彼得覺得火炮還得慢慢來,但是前往金帳汗國的人馬帶回了好消息。
13世紀至14世紀,歐洲同中國的貿易主要是通過金帳汗國進行的。因此,蒙古統治者特別重視商業的發展。拔都汗和別兒哥汗在伏爾加河先后修建了拔都薩萊城和別兒哥薩萊城,后來又修建了烏維克城,在札牙黑河烏拉爾河河口修建了薩萊契克城。
而作為東西方貿易的橋梁,金帳汗國自然也有一批南來北往的工匠。其中有一個從河中地區來的工匠,竟然用鐵造出了大炮。
鑄鐵炮的出現還要等到15世紀中期,法國第戎搞出鑄鐵塊后,這項技術,漸漸外傳,并在之后傳到了和法國隔海相望的蘇塞克斯郡的威爾德。于是就有蘇塞克斯郡威爾德的鑄炮工匠,開始嘗試使用鑄鐵來鑄造火炮。因為,鑄鐵比青銅便宜太多了。
這位叫沙夫卡特的撒馬爾罕工匠一支致力于鑄鐵炮的建造,只不過都失敗而已。好不容易造出一門,結果還炸膛了。為了研制這種前裝重型鑄鐵炮,他幾乎耗盡家財。他甚至還考慮過徹底放棄,但從多布羅加地區來的人聽說了他的事后找到他問愿不愿意去見見他們的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