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文字接下來就得印刷和抄寫,紙張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多是出于經濟因素而不是技術因素。手抄稿通常被抄寫在羊皮紙由綿羊斷裂皮層制成或牛皮紙小牛皮制成上,當印刷品的意義巨大而不太注重是否實惠時,雕版印刷可以使用這些材料。但像圣經一樣厚的書需要使用多達170張小牛皮或300張羊皮,缺少紙張會使盛行的機械復制技術變得無用武之地,即使它能經濟快速地生產出大批量的書籍。12世紀時,從中國獲得技術的阿拉伯人把造紙術引入西班牙。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造紙術在歐洲大部分地方都發展緩慢。
得,造紙、印刷、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在這個時候的東歐發展緩慢的不成樣子。還得彼得親自下手。
因為中東的伊斯蘭政權不讓造紙秘方外泄,所以要想通過外來力量進行生產是不可行的。不過,這能難倒他
東漢的蔡倫利用破布、破漁網等東西造出了更容易寫字的紙張。在這之后人們還總結出了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干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
而那些東西城鎮和農村每天都有,原料來源這就有了。
除了造紙,就是活字印刷。歐洲那個有名的古騰堡還有幾年才能出生,現在也只是印刷一些銅版刻印圣像、紙牌,根本沒有大規模傳播知識的能力。
而此時的東方,已經用活字印刷用了三百多年了。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
不過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但彼得已經準備好了。
并且,彼得也向米爾恰提議遷都。肯普隆格雖然還在擴大,但未來要是擴大領土的話,還得需要更好的首都。
米爾恰認真思考這個建議,但眼下他還是將軍隊弄好再說。畢竟這是波雅爾會議上通過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