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問了,獨裁不好嗎,為什么要有會議來分權。
第一,你作為外來者,是不是依靠這些貴族來熟悉熟悉這片土地。你得依靠這些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波雅爾來治理。
第二,就算是獨裁伱也得有一個咨詢機構來幫助你。不管是奧斯曼還是俄羅斯,都有御前會議或者縉紳會議咨詢,你又不是老朱,沒法事必躬親。
擁有一個咨詢性的機構非常重要,這也是彼得將波雅爾會議常態化的原因。
波雅爾們見不能掀起波浪,要么在自己的領地內經營,要么順從總督,在波雅爾會議上建言獻策。
而彼得派出的礦產勘探隊也傳回來消息,他們在摩爾多瓦的南部發現一處陶土礦。這可算是撿著寶了。
在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意大利,并延續生產直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略卡島傳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為馬略利卡。
意大利錫釉陶的主要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后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后,則多采用光澤彩,使產品呈金黃色。意大利錫釉陶造型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威尼斯于1618世紀生產錫釉陶,產品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新的風格。
瓷器的歷史比較晚,約在8世紀末,中國的瓷器開始西傳。首先到達中、近東地區,對那里的陶器生產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4世紀末,敘利亞已能仿制中國的青花瓷。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同時有許多生產廠家爭相仿制。但由于不能正確選擇熔劑原料,仿制一直沒有獲得成功。
根據他們的推測,這出陶土礦的儲量非常大。這還等什么,開采制作吧。
等等,有了材料,有了資金,可是他沒有工匠呀。這又犯愁了,北意大利的制陶技術被各個小國掌控,要挖人可不容易。
既然制陶需要挖人,那玻璃就不用了吧。勘探隊還發現了一處適合生產玻璃的沙土礦,用來建設一座玻璃工廠應該沒問題。
12世紀,隨著貿易的發展,威尼斯成為世界玻璃制造業的中心。當時的政府為了壟斷玻璃制造技術,把玻璃藝人集中在與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諾島上。但有一些工匠逃了出來,他們藏在波西米亞、熱那亞、君士坦丁堡等地,如果把他們找出來,那玻璃工業就能夠起步了。
如果找不到,也不用著急。歐洲還有另一個玻璃制作中心波西米亞。當地生產一種墨綠色的玻璃器皿,被稱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種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邊緣。被稱為“萊茵玻璃酒杯”。
無論如何,玻璃和陶瓷他是不會放棄的。他將命令送達到商會,讓其去被意大利尋找玻璃陶瓷工匠,不論價格多高,都要拿下。
預防針,在下對戰爭場景不太擅長,所以種田較多。各位讀者見諒。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