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國家治理
彼得也是個凱恩斯主義者,通過建設大量的公共工程來改善國家設施,并吸引游客商人前來。
他為新首都的建設貢獻了大量金錢,是政府之后最大的金主。在這座城市的設計圖中,居然還有下水道這種先進的事物。真是厲害。
針對新首都的大教堂,米爾恰直接招標,很快就有了上百份設計圖。大部分都是君士坦丁堡寄出去的。
因為13到15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給羅馬帝國造成了不少的損失,從這個時候開始,拜占庭式就沒有什么建筑流傳下來。
現在北方突然有一大堆建設教堂的需要,自然引起了君堡那些建筑設計師的注意。
在大公的要求中,大是一點,高是另一點。除了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他教堂都得比下去。
新教堂被命名為圣卡尼托大教堂,這會讓東羅馬帝國有些危機感,因為按照希臘語,這個名字意思為帝國重建教堂。也就是說他們要取代奧斯曼,甚至要取代他們,成為這里的唯一主宰。
不過這時候也不是看名字的時候,畢竟奧斯曼在那呢。
米爾恰決定擇日遷都,當然在這之前,他還需要將自己的頭銜變一下。
“蒙上帝恩典,瓦拉幾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永遠的統治者,最偉大的凱撒,父輩國家的繼承者。”目前只能這么多了,再多也沒有。
同時,他決定將彼得提升為共治者,他非常需要長子充當他的左右手,以處理越來越大的領地。不管是保加利亞還是摩爾多瓦,從南到北超過650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巴爾干大國。
接下來米爾恰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編纂法典。
保加利亞有保加利亞法典,塞爾維亞有杜尚法典,而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還沒有成文法。必須要有一部統一的法典,才能讓國家正常運轉。
米爾恰下令組建會議,包括波雅爾、地主、商人、市民、高級僧侶等代表,同時還有君士坦丁堡和特爾沃諾來的學者,他們帶來了保加利亞法典和東羅馬帝國法典參考。
這樣的全國大會在瓦拉幾亞歷史上是第一回,所有人都歡欣鼓舞,除了農民,其他人的參與度都非常高。
此時的瓦拉幾亞已經不是一個小公國了,此時的他已經具備從公國轉為王國的條件,就差加冕而已。
大公暫時拒絕了這個提議,因為現在的巴爾干還不太平,到時候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