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坪與附近幾個村成立了打虎隊,前陣子一塊進山打到了一只母老虎,沙家坪的人殿后,沒撈著打,功勞就這么減半,但運氣不賴,繼續搜尋時撿到了兩只尚未斷奶的小老虎。
然而恰逢四九城動物園給各地發了通知機緣巧合下,唐植桐就這么來了。
聽完張老漢的介紹,唐植桐更心安了幾分,打虎隊已經犁過好幾遍山,附近還能剩幾頭老虎
得益于網絡的發展,唐植桐來這邊之前,關注過周某人照片造假一事,也正是這件事,使唐植桐知道了更多關于華南虎的知識。
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的一個老虎亞種,曾廣泛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的廣闊地區。
北起陜甘、南至兩廣,西起川渝、東到浙閩,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都曾有華南虎的足跡。
華南虎種群的興衰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川渝境內戰禍慘烈,張獻忠、南明政權、清軍、吳三桂等輪番捉對廝殺,綿延半個多世紀的激烈戰事致使生靈涂炭。
當時整個川區幾乎淪為廢墟,十室九空,土地長期荒蕪,川渝兩地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為華南虎的大量繁殖了條件。
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已經不能填滿日益龐大的華南虎族群碩大的胃口,于是它們成群結隊地走出森林,前往村莊、城鎮攝取食物,進而釀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虎患。
廣安文人歐陽直著有蜀亂一書,書中有言“蜀中升平時從無虎患,自獻賊起營后三四年間,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墻上屋,浮水登船爬樓,此皆古所未聞,人所不信者。”
加上其他一些史料支持,專家們的基本結論是當時整個川渝地區的華南虎,總數不下一萬只
甚至在解放初期,解放軍在重慶周邊進山剿匪時,屢與老虎遭遇,不得不動用機槍,打死不少。
這還只是川渝,其他地方比川渝好不到哪里去,時有“虎患”的文字記錄。
此時,全國范圍內據推測有幾十萬只華南虎。
隨著社會逐漸安定,人口暴增,為了養家糊口,許多山林被人們開墾出來種莊稼,搶占了華南虎的地盤,華南虎找不到食物,開始竄出山林,吃人害畜,人們開始談虎色變。
打虎也就慢慢提上了日程。
到了民國,虎患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保護自己,群眾自發組建打虎隊,這一時期華南虎加速消失,從幾十萬只很快就只剩下上萬只。
建國之后,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土地的需求不斷擴大,導致了森林面積的減少,這嚴重壓縮了華南虎的生存空間。
華南虎哪受過這樣的氣沒吃的就下山尋摸,牲畜、人都沒放過,人虎矛盾進一步加劇。
虎命與人命相比,當然是人命貴,于是各地紛紛再次組建“打虎隊”,槍口直指華南虎。
一時間,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老虎成了獵物,民眾對此大力支持,各種表彰絡繹不絕,根本不會有人跳出來說“保護華南虎”一類的話。
無論是明清、民國,還是解放初,打虎的本意都是為民除害,不能因為此后華南虎的減少就一味的去指責、否定。
被虎患困擾、親人死于虎口、家庭牲畜損失,這種朝不保夕、提心吊膽、悲痛欲絕的心情,吃飽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陜地方言有點生僻。除了耳熟能詳的那些,后面情節會普通話代替。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