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大概還得再過九年才能問世,原名《金光照的全球紅》。
詞曲作者是一對堂姐弟,姐姐當時是滬縣第六玻璃廠的女工,弟弟當時是一名小學生。
歌詞前前后后迭代了四個版本,直到72年才改為耳熟能詳的那版。
老小子不是在報紙上質疑自己嗎?那老子就寫個根正苗紅的燙燙他的舌頭,看他還怎么狡辯!
其實《bj的金山上》也很好,但由于帶有濃郁的藏地風格,得經過采風才能名正言順的“創作”出來,唐植桐沒有機會去那邊,自然不好照搬。
不過這首也不賴,朗朗上口,學起來簡單,傳唱度更廣。
“這是你剛想出來了?!”小王同學聽后,也不洗衣服了,雙眼亮晶晶滿是崇拜的看著丈夫。
“琢磨了有段日子了。”面對小王同學的崇拜,唐植桐那顆虛榮心得到了空前的滿足。
“好聽又好記。就這一段嗎?感覺有點短。”
“短就再重復一遍唄,我覺得再加點別的有些畫蛇添足。”唐植桐開動腦筋找了個借口,這首歌的第四版經過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并沒有再出現更新的版本,充分說明了合理性,不宜改動。
“這倒也是。咱們寫出來!”小王同學將衣服扔進盆里,迫不及待的擦擦手,走到書桌前拿起了筆紙。
唐植桐又是哼曲子又是唱,小王同學則在一旁將他的聲音用音符落實在紙面上。
歌曲雖然簡單,但唐植桐的音兒不怎么準,小王同學寫完再唱,讓丈夫聽聽味道對不對,前前后后折騰好幾遍,才終于將這首歌寫完。
“這下可以跟楊編輯交差了,我有種預感,這首歌肯定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小王同學檢查一遍稿紙,有些不舍的折迭起來塞進信封。
“你先抄一份出來,咱當兒歌投給楊編輯,萬一她那邊覺得太短不給發,咱還可以轉投吳叔叔那邊。”愛戴是藏不住的,這首歌老少皆宜,從后世傳唱度上能窺一斑,唐植桐認可小王同學的說法,但楊編輯和央廣那邊敢不敢制作播放還存疑,倆人忙活了一陣子,總不能回頭再譜一遍,還是先抄出來比較保險。
“你想的真多。”小王同學又將信紙從信封里掏了出來,伏在書桌上抄了起來。
唐植桐在一旁嘿嘿一笑,算是默認了。
今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大旱,讓各地本就不富裕的糧食更加捉襟見肘。
肚子吃不飽,心里難免有些意見。
意見多了,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和看法。
但眼下并不是爭這個的時候,現在需要的是團結齊心、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唐植桐希望這首歌能在某些方面減少一些非議。
至于二三十年后,自己會因這首歌有些什么遭遇,唐植桐此時也顧不上了,可能會有些影響,但總的來說問題不會很大。
小王同學抄曲譜,唐植桐則畫病床的圖紙。
這一次,唐植桐沒有畫的很詳細,只給出了醫院病床那邊的長寬高,然后大概畫了一下傳動裝置,剩下的就交給科研班的同學們了,要充分相信他們的聰明才智。
“吳叔叔那邊怎么辦?你想好寫什么了嗎?”小王同學抄完,將一份放進自己的抽屜里,另一份塞進了信封。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滴,慢慢來吧。”唐植桐抬頭看了一眼書架,雖然嘴上這么說,其實心里已經大概想好了寫什么。
書架上有套《茅盾選集》,帶簽名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