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國:“.”
他覺得李教授要是參加后世的考試,遇到跟李教授有關的短文閱讀,肯定不及格。
閑聊幾句,兩人的關系很快拉近,李愛國覺得李教授平易近人,就像是鄰家叔叔。
李教授則覺得李愛國身上有股工人獨有的質樸,腦袋瓜子也特靈活。
“走走走,帶我去看看你的地質勘驗鉆井機。”
幾人走過山坡,李教授立馬被高大的鉆井機所吸引,他圍著轉了一圈,感覺到自己就像是站在一座鐵塔之下。
“當年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曾見過類似的鉆井機,只是體型沒有這個大。”
“原理基本上一樣,主要是鉆探的深度不同。”李愛國介紹了鉆井機的性能。
此時劉教授正在旁邊檢驗礦石,看到李教授走過來,連忙迎了上來。
“李教授,您來了。”
“老劉啊,咱們又見面了,目前情況怎么樣?”
“鉆井工作基本結束,我們已經確定了,戈壁灘下方五百米處,有一條深度高達八米的砂巖鈾礦層。
鈾礦主要是巖屑長石砂巖,碎屑約占全巖總量的90%,以接觸式膠結為主,孔隙式膠結為輔,鈾以吸附狀態為主,氧化鈾含量可達1%-3.46%。”
“1%-3.46%?!”此時不但是李教授震驚了,就連身后的十幾個教授也有些失態。
鈾是一種重元素,它主要在超新星爆發等極端天體物理事件中形成,化學性質活潑,容易與其他元素發生反應,形成各種化合物。
這使得鈾在地球表面的遷移和富集過程變得較為困難,難以形成大規模的高品位鈾礦。
地殼中鈾的平均含量約為百萬分之二點五。
而712鈾礦的平均豐度也只有1.28%。
豐度越高,代表著開采成本越低。
特別是目前這片區域的深度為五百米,如果存在大面積鈾礦的話,將來可以建成露天鈾礦場,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采礦的難度系數也會降低。
“好好好,愛國同志,老劉,你們這次可算是立了大功了。”
李教授是個實干派,在抵達戈壁灘的第一天,就展開了工作。
工作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李教授帶著那批專家學者根據鉆探出來的巖石樣本,分析內部結構和成因,以此來推測鈾礦的規模。
另一方面是李愛國帶著鉆井機在附近繼續鉆探,用實踐來確定鈾礦的位置。
這個時候,地質勘探鉆井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可移動,鉆探速度快,可持續工作。
僅僅是一個星期的功夫,就在附近鉆了三十多口地質勘探井。
井的深度不一,從幾百米到一千多米都有,但是可以確定一點,鈾礦層的深度都平均在8米左右。
李愛國還在一口井中取到了瀝青鈾礦的樣本。
李教授將瀝青鈾礦進行了詳細分析后,匯總了數據,召開了座談會議。
帳篷內,李教授先是做了總結:“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鈾礦成因跟李愛國同志預測的差不多,成礦過程復雜,分為多個階段。
目前可以確定的有沉積預富集階段、古層間氧化淋濾階段、后生二次還原階段。
該礦床的形成機制體現了沉積-構造-流體多要素協同作用。
其低溫熱液成礦特征與礦物學證據進一步佐證了多階段成礦演化過程。”
嘩!
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野生汽車專家站在后面,撓撓頭小聲問道:“這些說明了啥?”
劉教授激動得攥了攥拳頭:“咱們發現了一條充滿了鈾礦石的河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