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大明皇宮,御書房。
朱無視坐在寶座之上不停地批示奏折,這件事他在護龍山莊做了二十年,如今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而已,很熟練。
不過他還是對各府、各部的奏折做出了統一要求小事兩百字,大事必須五百字以內,否則罰俸祿。
不然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而這監國的一年時間內,他也并沒有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只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大規模培育土豆、番薯、玉米等外夷交易過來的高產作物。
這些東西其實明成祖下西洋的時候,就已經被帶到大明,但因為帶的不多,只能慢慢培育,選種。
之后成祖駕崩,人亡政息,便不了了之。
但朱無視遍觀古今典籍,早已經對這些作物的去處、習性了解于心。
當年,鄭和率領三萬余人、四十余只大船組成的船隊,先后七次遠航西洋,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航程百萬里之遙。
之后還留下一部重要的官方卷宗,叫鄭和出使水程。
這部卷宗包括了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資料,如鄭和寶船的技術資料、還有船隊所用的海圖,各國的習俗習性。
明憲宗成化年間,當時皇上命兵部尚書項忠查鄭和的舊檔桉,結果查了三天,愣是沒查到。
項忠就問檔桉呢
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回答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么益處舊檔桉雖在,也當銷毀,怎么還來追問
總之就是兩個字沒了。
最后這事當然不了了之。
但朱無視清楚地知道,如今南海一帶海運走私最大的幾家中就有劉家。
他們這些家里雖然名聲不顯,但財富驚人,而且幾乎掌控沿海一帶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甚至連當地的父母官都要仰他們鼻息。
在他們眼里,換一個父母官做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若不是中途冒出個萬三千橫插一腳,他甚至不知道海運這回事。
至于這些高產作物,那些家族知道嗎當然知道,他們甚至清楚明白這些作物若是推廣出去,能福澤萬民,養活萬萬人。
歲大饑,人相食,這種事更是再也不會發生。可以說是功德萬代。
但他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作物種在自家的花園里偶爾帶著一些好友炫耀欣賞一番此乃西洋奇草,畝產甚豐,口味奇特。
至于放出去,讓那些苦哈哈的下民百姓們種植,讓他們吃飽
不可能
若是人人都吃得飽,穿得暖,還有住的地方,那他們哪里能有現在的地位,權利他們家里那么多的田又給誰種
還怎么壓迫那些苦哈哈的平民百姓窮盡一生的辛苦來為他們賣命
只有讓那些人越窮,越苦,日子過得越難,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大戶人家才會過得越快活。
之前朱無視可以不管,但現在不同,他是監國親王,四海八方,天下萬民都是他的。
若是能推廣這些作物,十年內,大明人口至少能翻倍,到時候史筆如鐵,他難道不是明君
第二件事鏟奸除惡
這種事其實很簡單,箭射出頭鳥,有護龍山莊的情報關系,哪一家牛逼,就打一家。
按照那小黃貓的說法,大明不允許有比他還牛逼的存在
當然做這件事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殺雞儆猴,彰顯權威,排除異己。
他當監國,自然有很多人不服。陽奉陰違還好,有的干脆直接作對,這種人還留著干嗎
這就是在阻擋大明前進的腳步,直接抓起來送去種地。
只有百官聽命,和他行動一致,如此一來,才能讓他繼續順利執行自己的計劃。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還是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