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舒若也將目光落在了趙仲平的身上,他的面容沉靜,不似過往浮躁。
皇帝一問他,他就站得如青翠松竹,儒雅溫和,回答時亦是恭恭敬敬,任誰見了不稱一句翩翩公子,君子如玉呢
“阿耶,兒子以為不但不能幽禁,更不能殺,還要厚賞封王,不僅是他要封王,最好還要能為前朝正名,若有后人一樣封王。”
說要封王的不是沒有,但趙仲平是頭一個提出要為前朝武帝血脈封王的,這倒是新鮮。
崔舒若也跟著細聽,趙仲平前面的話她并不意外,畢竟是靠禮法做的太子,若是他自己都不守禮法,豈非連最起碼的立身之本都傾覆了
故而他不會為了報復趙巍衡跟仙嵩公主就出昏招,這也是為何崔舒若能坐得穩妥的緣故。但前朝
她很難不有所懷疑。
但皇帝卻覺得很有意思,直接抬手叫趙仲平繼續說。
“世人皆知阿耶您仁厚,經逢亂世,早沒了綱常仁義,若是您主動提起此事,必定能與那些作亂之人分離開來。而那些不知您為人的大小勢力,也會因您此舉而心悅誠服,主動前來投靠。
封王不難,予以厚恩更不難。而前朝之人,手無兵權,若想犯上作亂,豈是有區區一個王爵就能功成的”
趙仲平此言一出,眾人盡皆側目。
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太好了,好到甚至讓人懷疑他是否有備而來。
“好”皇帝滿意贊道。
崔舒若在下首不著痕跡的度量了皇帝的神色,她亦當機立斷,佯裝附和認同,“太子說的極是,不如封廢帝位安樂王,以示恩寵。既能彰顯您的氣量,又能昭告您的仁德。”
有趙仲平開頭,崔舒若附和,其余人齊齊對望,多受影響,也都覺得可行。
皇帝原本心中就偏向厚待前朝中人,一則是因為有親緣,不愿被人背后嘀咕,二則是因信天命,晉室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他們的下場如何已擺在眼前。當了皇帝后,除了迷戀權利,也忌諱這些。
誰說不是因果循環呢
第二日,皇帝便下旨封了廢帝為安樂王,之后又連下兩道旨意,分別是封前三代王朝后裔為王的,并昭告尋求武帝血脈,一經現世,即刻封為王。
這三道圣旨,不亞于驚雷,甚至比原齊王稱帝還要引人側目。畢竟皇帝到處有,能想著遵循禮數二王三恪,在這種蠶食天下的節骨眼封前朝后裔為王的舉動,真是鳳毛麟角。
與此而來的,還有對齊國皇帝的贊頌。
人人都在求賢若渴,只有齊國皇帝憑借仁德名聲殺出重圍。一時間,前來投靠效勞的人接踵而至,并州好不熱鬧。
在熱鬧的并州,連獻上絕佳計策的趙仲平都要往后站,何況是崔舒若,她隱身在喧囂中,力求絕不顯眼。她橫豎是做到了曾經對仙嵩公主姐弟倆的承諾,一個安樂王的爵位,并有錦衣玉食的富貴日子。
不過,若是他們今后想不開要造反謀逆,自尋死路,那她可就沒法子了。
而從皇帝還是齊國公就一路跟隨其左右的人,基本都得到了厚賞,少說也有個伯的爵位。半路出家的,到底遠近親疏有別,普遍要底一等,除非是功績斐然的,但想在一眾人才里出頭,那可不是件容易事。
到此時,便能瞧出崔舒若當初的聰明了。不論外來人怎么爭搶,就憑她是爺娘的女兒,深受寵愛的衡陽公主,又在齊國公起義時幾多相助,就必須有她的一口肉,那是旁人怎么搶都搶不到的。
因此,她不但有公主爵位,還得了繡坊的管轄之權,并管著大軍糧草輜重。
女子掌權,還是光明正大的掌權,當真是少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