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女將軍,在沙場征戰,護百姓安穩,是趙平娘一生中最大的志向。
趙平娘曾告訴崔舒若,當年幼時的她頭一回被阿耶帶著踏進軍營,看見打了勝戰的將領坐在高頭大馬上,旗幟被風吹得高高昂起時,她心里就定了這個志向。
后來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沒有一日松懈。
但也沒有一日后悔。
崔舒若知道這一切,因而更加為趙平娘高興,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趙巍衡統領的軍隊,打起南邊,可謂是勢如破竹。
南邊的人偏安一隅,后來爆發動亂,勉強算打了幾場,可比起跟胡人較量磨煉出來的將士,還是差了一大截。而且手握大權的南邊世家們,大多惜命,很少會主動拼命,主動獻城的倒是不少。
種種原因,造就了趙巍衡幾個月就打下南邊半壁江山的神話。
至于剩下的便都是難啃的骨頭,不是那么好解決的了,要么依據天險,要么真有幾分本事,要么就是旁人也難以征服的氏族。
比這些更糟糕的是打下來的地盤該如何守住。
即便齊國這邊不斷派人接手,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如崔舒若、趙巍衡這些人的本事的。不說尸位素餐,但真未必能應付好與當地之間的關系。
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是其一,還有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
為此,皇帝沒少接到奏報,或是為之頭疼,常常能有好不容易被打下來的地盤,接手沒多久卻又有人開始反抗的事發生。
南邊畢竟富庶,不似北地大多處于被胡人蹂躪的境地,只要漢人的軍隊來了,都自覺有救,夾道歡迎。
不同的情形有不用的景況。
然而最令皇帝頭疼的,還是羅良突然和守軍起了齷齪。要知道,當時可是羅良與齊國大軍里應外合才得以攻下那一片地盤。結果好不容易把地盤打下來了,趙巍衡帶著大軍繼續朝前攻打,轉頭就逼得羅良差點造反。
皇帝就怕傳出去有損齊國軍隊的聲望,到時若是被南邊的百姓視作洪水猛獸,想要徹底統一南邊,只怕要難上加難。
因而必須有人前往,妥善處理。
這個人選得慎重,前頭已經有過矛盾,若是這一回再出事,怕是會徹底失去羅良人的信任。
所以派去羅良的人選必須足夠聰明,善應變,又能與羅良有所往來。
皇帝將滿朝的人翻來覆去的看,竟只剩下一個崔舒若。與羅良暗中聯系結盟,便是她經手的。而且羅良風氣不同,多是女子當家做主,大齊派去的多是迂腐男子,行止倨傲,于是兩撥人彼此看不慣,心中積怨,想要和睦相處便成了難事。
崔舒若符合一切要求,也和羅良郡主一般,是極為能干,擔當大任的女子。
當真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而且她夢中得仙人授予術法,在崇尚鬼神的羅良人眼里,光是她的精力便會多得三分崇敬。
能滅羅良火氣,平此隱患的,怕是只有崔舒若。
皇帝再三猶豫思量,還是想不出更好的人選,安撫羅良背后的含義更不止羅良一處,還涉及南邊臣服的其他州郡,不得不慎重對待。
竇皇后怕是舍不得崔舒若受這份苦,平日里崔舒若在并州就已經忙得見不到人影,這回要是去羅良,怕是少說也要小半年才能安頓一切事宜。
為了江山,皇帝無奈決定先戰后站,倘若老妻要來抱怨,他也只能無奈聽著了。
崔舒若就這么被皇帝喊去,予以重任。
直到人從殿里出來時,還覺得人落不著地,不大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