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臉此舉,可謂是一呼百應。
一時間,群情激憤的儒生們紛紛叫囂起來
“對沒錯跟我們到外面去”
“媽的看我們不好好教訓你”
“你這畜生居然敢如此屈辱我等不給你一個教訓,實在是難解我等的心頭之恨”
瞬間失控的局面,引得周遭人逐一露出截然不同的神情與反應。
有的頰間浮現驚慌失措的色彩。
有的看熱鬧不嫌事大,眼底閃過興奮與激動的眸光,仿佛恨不得立刻起身鼓掌喝彩,大喊快打起來打起來
手代小姐姐和茶屋老板,自然屬于前者。
畢竟這里是他們的店鋪,會不會打壞店里的東西,這姑且不論,將會對他們店鋪的生意造成極大影響,倒是板上釘釘的。
“那、那個客官們”把雙手圍攏在唇邊,扯著嗓子,拼盡渾身解數地大喊,“請你們冷靜一下請你們冷靜一下不要打架不要打架”
手代小姐姐為平息暴論,做著自己所能盡到的一切努力。
然她著急的呼聲一經發出,便于瞬息間被儒生們的鬼吒狼嚎淹沒,連點浪花都沒有撲濺出來。
儒生們看都沒看手代小姐姐一眼,他們的眼里此時只剩下適才肆意“侮辱”他們的青登。
他們的腦海中,現在只剩下一個念頭要報仇此番被辱之仇若不報,實在有辱武士之名有辱儒士之身
望著面前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似乎想將他生吞活剝了的這群腐儒,青登不禁暗暗感到好笑,心里想
打架與火災乃江戶之花這句諺語誠不欺我啊
此句話,乃是江戶時代的著名諺語,意思是打架和火災是江戶最常見的兩樣景色。
江戶是一座火災頻發的城市這個很好解釋。
江戶的人口密度極高,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庶民,居住在面積僅有江戶總面積的2成不到的町人地。
超高的人口密度,所引申而來的就是超高的建筑密度。
古日本的建筑與家具,又恰好都是用木頭與紙張制成的,因此極易失火。
一失火,常常是數棟房屋,乃至一整個街區、大半座城市被燒為白地。
至于江戶頻發打架事件這主要分為2種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受“參覲交代”制度的影響,每年都會有大量從外地的各個藩國而來的異鄉人,大規模地涌入江戶。
這些涌入江戶的異鄉人,在文化、習俗上,普遍與江戶人有著較大的差別。
像薩摩、松前等邊遠地區的藩士,不僅在文化、習俗上與江戶人相差甚遠,甚至連語言也互不相通。
對江戶人而言,薩摩話、松前話等各地的方言,與英語、法語等海外諸國的語言,沒有任何的差別,都是一個詞兒也聽不懂的鳥語。
彼此的文化、生活習俗、生活方式互不相通,那么理所當然地就容易起沖突。
江戶人與異鄉人在街頭起爭執此乃江戶屢見不鮮的景兒。
至于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江戶的本土風氣在作祟。
江戶人出了名的好面子、貪慕虛榮、要臉不要命。
因為爭風吃醋、妒賢嫉能而鬧起的爭端,在江戶的大街小巷層見迭出。
乃至一丁點的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成為雙方打架互毆的導火索。
在經江戶幕府改造過的扭曲武士道的污染下,武士群體普遍視所謂的榮譽,乃高于一切之物。
而受朱熹等貴物折騰出來的宋明理學影響過的儒學,又恰好主張“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江戶人武士儒生青登面前的這群腐儒,都快把bu疊滿了
這群傻逼在受了他那幾乎跟戳著他們的嵴梁骨罵人沒啥差別的譏諷之后,若還能保持冷靜,沉住氣來,心平氣和地與他展開口頭上的辯論,不訴諸暴力那青登反倒要感到意外了
從現狀來看,這幫腐儒的怒火,是真的被徹底點燃了。
盡管他們的心里很不愿意接受,但青登方才對他們的點評,確實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