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某地,“北番所第一破桉高手”西野細治郎的家
在平均收入冠絕幕府絕大部分官衙的奉行所當差,西野的生活水平雖不算是大富大貴,但也絕不窮酸。
清晨的柔和陽光從窗臺泄進,落到榻榻米上,將不大的廳房一分為二。
一邊是蒙著澹黃色彩的半個廳房。
另一邊則是被陰影籠罩、現在正享用早餐的西野一家人。
身為當今家主的西野,自是端坐在主位之上。
他的家人分別按照家中地位的高低,依序坐于他的下座。
“長太郎不許挑食快點把腌蘿卜都吃了”
西野的母親阿禾的尖銳嗓音,響徹廳房內外。
“是、是”
長太郎即西野的兒子,被阿禾突如其來的斥責嚇得不由縮緊雙肩。
在快聲應和之后,他連忙將面前碟子里的腌蘿卜都扒拉到碗中。
西野的家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四口之家他本人、母親、妻子、兒子。
西野的父親早年因病去世。
6年前,西野在母親的極力撮合下,與一位同樣是御家人出身的武家之女成親。
翌年,西野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今年已5歲的長太郎。
經過多年的磨合,西野一家的日常相處雖仍偶有矛盾,但總體還算是其樂融融。
常言道嚴父慈母。
然而,西野家的情況卻跟這條俗語有些出入他家不僅有嚴父,更有嚴母。
西野的父親猶在世時,就是一個不茍言笑、待人待己都很嚴厲的人。
而其母親較之其父,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阿禾出身自一個視傳統、祖宗之法為至高真理的保守家庭。
每日早上起床后,全家人都會畢恭畢敬地朝著江戶城的方向三拜九叩。
吃飯前必會以至誠至虔的語氣感念將軍大人的大恩大德,感念多虧了將軍大人的恩露,他們才能吃上飯。
在如此環境里成長的阿禾,于耳濡目染之下養就了古板、守舊的頑固性格。
她時常將“武士道”、“克己奉公”、“誓死效忠”等詞匯掛在嘴邊,平日里最常讀的書籍是山本常朝的葉隱聞書。
阿禾葉隱聞書的勤奮勁兒,光用“韋編三絕”來形容都顯得不夠恰當西野都數不清他的母親究竟翻爛過多少本葉隱聞書。
注葉隱聞書成書于1716年,是由左賀藩的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用七年的時間筆錄而成。此書被評為武士道的經典,此書之于武士道,堪比論語之于儒家。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主張“赴死、忠義兩全乃武士道的終極追求”
腦子里塞滿了這些腐朽思想的阿禾,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孫后代可想而知。
“長太郎,你到底要我說多少次才懂啊身為武士,絕不可挑食”
阿禾的年紀雖大,可她的眼神卻依舊銳利、有神。
“這個世上有多少人別說是腌蘿卜了,連蘿卜干都吃不上”
“你知不知道你能像現在這樣吃腌蘿卜吃到飽,是多么大的幸運”
“國家時下風雨飄搖,海外諸夷姑且不論,西國的長州藩等亂臣賊子卻是隨時都有可能趁勢造反。”
“等到四海鼎沸之時,別說是大米、腌蘿卜了小米、紅米、稗子可能都吃不上”
“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此非武士所為”
“必須得什么都吃,才能把身體養得結實、養得健康”
“唯有擁有一副健壯的身體,才能于日后更好地報效將軍、報效幕府”
長太郎把腦袋埋得低低的,表情沮喪。
“是奶奶,我知道了”
阿禾似乎還想說些什么,但被西野及時制止了。
“好了,母親,別說了。”
西野望著阿禾,嘆了口氣。
“長太郎年紀尚幼,偶爾犯點小錯是情有可原的。你看,長太郎已經知道錯了,你就原諒他這一次吧。”
西野的話音剛落,他的妻子便插話進來,在一旁勸道。
“是啊是啊,婆婆,長太郎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您消消氣吧。”
在西野夫妻的好言相勸下,阿禾臉上的冷峻線條稍稍緩和。
“哼”
阿禾用鼻孔冷冷地“哼”了一聲。
“細治郎你就是太溫柔了”
“所有的幼齡孩童都是一塊雜質冗多的鐵礦石,必須得多加錘煉,才能鑄化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