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下次光臨啊!”
提著袋子的光頭背影有些落寞,和這條熱鬧的街格格不入。
和尚走了一陣距離,順著記憶中的位置,熟練的找到了一座團地后方的隱蔽角落。
這隱蔽,只是相對來說,因為再拐彎走不到五十米的距離,就是比較有人氣的街道,霓虹燈和人聲混雜在一起,彰顯著東京光鮮的現代化。
但就在這樣的距離下,一群流浪漢寄宿在窄窄的過道中,還沒有被聚光燈發現,不可謂不隱蔽。
他們居住在窩棚中。
窩棚像是古墳時代的墳墓。
立著的墓碑。
使用簡單的合板壘起來的遮風擋雨的窩棚就是房子,門窗用的是從垃圾回收點中找到的塑料,披掛上就能用,窩棚并不大,也就勉強能讓一兩個人在里面躺下來睡覺,好處是也不用害怕來地震的時候會被壓死。
有些流浪漢還會講究的將收集來的東西擺在窩棚外,像是宅男扔掉的手辦,孩子的玩具,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大大方方的擺放,反正也不會有人喪心病狂到來偷盜他們流浪漢的東西。
從生下來到現在,全身唯一值錢的就是一條命了。
這條命還能被偷去不成?
看到和尚走來,窩棚中有流浪漢叫道:“大善人來了!”
“哦!”
“又有什么好吃的?”
“我說我怎么聞到香味了。”
不一會,看起來死寂的窩棚中鉆出一個個身影,不管在流浪前是精英職工,建筑工,炒股者,乃至企業家,在長期的熏陶下,流浪漢們的性格漸漸的趨向同質化。
他們平常的食物都是大家出點材料,一起熬制出來的,或者早餐是公益團體施舍的飯菜,清湯寡水加上飯團,能混個溫飽,味道肯定是沒有的。
說來就是這樣的飯菜,也能讓古代的鄉村武士留下心酸的淚水了。
在東京外圍的幾個區,以及東京下轄的各個市內,流浪漢的數量并不稀少,只是因為官府有經驗的管理,沒有再出現大的貧民窟。
“讓各位失望了,都是一些不能管飽的食物。”僧人解開袋子,露出媽媽桑送的食物。
“哇?!蛋糕?”
“酒,是酒啊。”
“這酒是好酒啊,在居酒屋里都得六百一杯。”
只要不是純酒精,對他們來說都是好酒。
“還有生魚片,有口福了,誰那里還有剩的芥末?”
流浪漢們是衷心的感嘆飯菜的豐富,平常雖然不至于餓死,但想要吃的好就是沒門了,看到袋子里這次裝著如此多的好吃食,哪能不激動。
“坊主,你不吃嗎?”
“過午不食。”
“奇怪啊,你這樣的和尚真是奇怪。”
一個流浪漢抱著瘸腿的貓走了過來,拍了下伙計的肩膀:“這是人的清規戒律,你這種人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