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小時后。
均摘星抵達了目的地,身著太空供氧機械服,拿著機械鉆頭,將兩米厚的水泥封蓋鉆開,露出金屬閘門。
均摘星將一塊電池插入閘門中,在忐忑中,這個閘門滴答出現了紅光。閘門上電子屏上顯示的信息情況讓均摘星松了一口氣。
這個基地的內部有惰性氣體保護。大量的電子設備都是完好的。現在只需要打開基地的通風口,將柴油加入到備用電源的發動機中即可。嗯,這個基地所有的核能源棒都被拿走了。
而均摘星也并沒有徹底啟動這個基地的想法。
在鎮長兒子和他的隊伍的幫助下,基地的一些基礎電源,還有通風掃灰塵的工作很快完成。
均摘星走到這個基地中,打開了機械箱子,拿出一臺電腦系統,還有一些電子對接設備開始檢查。
均摘星啟動這里,是試圖拆掉這個基地控制倉里的一些重要零件。然后帶到上面去,作為樣本,幫自己制定一套設備。
……
這里呢,就不得不說一下均摘星身上體系的奇特。
均摘星現在這個狀態是指揮官和天騎士雙職業狀態,嗯,聽起來很厲害,但是實際上是一種專職為了對抗融繼英的天騎士職業,可能還兼職指揮官職業,只不過在指揮官職業發展上,均摘星就沒有要求極限了。
均摘星身上現在有四十米范圍的半球形領域,這個領域放在太空中根本無法進行遠距離觀測。但是這在太空中怎么承擔天騎士的職能呢?
在當代富能度極高的情況下,這信息光粒早就不是以前低能量的東西了。
以均摘星現在的光粒來說,足以燒穿一厘米硬木板。而這個信息光粒能級也是極高,除了能夠存儲信息外,配合一定密度的氚粒子流噴射,可以自動在一定距離內,如同開花一樣擴散,在太空中形成一個短暫,但是半徑達數百公里的球形領域場。
這和傳統天騎士,直接幾百公里領域束如望遠鏡一樣,捕捉對手目標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歷史上,這條路線為什么沒能成功呢?很簡單,那信息光點炸開的速度太快了,理論上可以捕捉到信息。
但是在現實作戰中,這樣的天騎士,先要操作光粒發射,然后計算修正,最遲也需要零點一秒,實際上來不及運用信息,就在高速的戰爭變化中過時了。所以,這是不成功的路線。該思路提出四十年后就徹底被放棄了。
而為了讓這條路線成功,思維反應速度就必須快,也就是必須要半神格,而半神格會讓大腦元素化,職業生涯減弱。
……
至于這個指揮官體系,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這條原本被放棄的天騎士法脈模板中,因為沒想過,半神格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也沒想過能兼容指揮官職業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