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信息光粒是用來進行探測而設計的,數量上比正統指揮官要少,正常情況下指揮官有三千多個信息節點,均摘星以后最極限只有一千兩百個。這意味著其他指揮官至少能對三千個人工智能單位下達指令,均摘星最多一千兩百個。
當然均摘星的光粒畢竟是以天騎士戰斗為主的體系。指揮官只是兼的。光粒總有部分功能不完全嵌和指揮官職業。
例如指揮官們的輸入方法,就是直接在座艙內發射信息光粒與基地智能系統互動。
他們坐在指揮官座艙中的場景:穿著感應服的身體上發送出大量光粒跟周邊一個個信息球面對接,注入信息。
然而均摘星身上的信息光粒能量度稍稍高了一些。雖然信息光粒可以被高能納米顆粒包裹發送到幾百公里外,但是在信息倉內這精密的環境中,連灰塵都不能有,怎么能用納米顆粒呢?
所以光粒沒法在指揮艙內輸入信息,那么均摘星就另辟蹊徑。
均摘星:“那就用領域啦?”
沒錯,就是那四十米的領域,而實際上,是那三米半徑的領域范圍,均摘星完成半神格初步的布置后,領域變得非常敏感。
八百年前夜鳩告也就是用領域影響電子設備的。均摘星就是借鑒那個倒霉半神提供的思路。
不過用領域來操控的信息指揮艙,世界上沒有這種主流設備。
這就類似于地球上主流鍵盤是方形的,沒有圓形的鍵盤,想要用圓形的鍵盤,那就直接拆一個方形的鍵盤,然后把方形鍵盤對應圓形鍵盤功能示意圖,然后找廠家造一個。
沒錯,這就是均摘星現在下來的目的,把這個基地的控制倉零件拆下來,然后找廠家做一個對接主流控制倉的設備。
誰叫全世界指揮官輸入法的主流是光粒輸入法,而自己就是領域輸入法呢?
……
在潔白的基地燈光中。
均摘星一點一點地拆著基地上各個系統的電子控制芯片,解析著各個電路負責的控制模塊。
忙碌了三個小時后,均摘星抱著一塊寬芯片,完成了最后的工作。
在這三個小時內,一旁負責均摘星安全的警長看了一眼,均摘星電腦上這密密麻麻的電路立體圖,就皺著眉頭走出去了。
這位警長在得知均摘星有大制造師技術后,本以為均摘星是過來制造什么武器的,在非秩序區的人們眼中,大制造師和炮管子,電磁鐳射槍械,動力裝甲的畫風密切相連。
而均摘星現在拿著電子筆尖,在領域投影中畫著一個個微小的立體電路圖。若是讓外界制造師來看均摘星手指的流暢挪動,似乎帶著優美的旋律。
但是這位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警長心底對均摘星評判了一個詞:“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