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氏一時奇怪魏夫人為何有此一問,還沒來得及想這是何緣故,先答道,“正是。”
不料魏夫人尷尬一笑,“昨日夫君方才下衙,誰知剛出縣衙正門,正欲歸家,不想與一位喝醉酒的老先生撞到。左右小廝剛把老先生扶起來,不料那位老先生滿嘴醉話,說是貴府侍郎的丈人。夫君一時拿不準,便先請他到縣衙一坐,我今日來拜見,一時敘敘舊情,二是想問問夫人,這位老先生的事”魏縣令剛剛到任,正是低調的時候,必然不會自找麻煩。
其實是吳秀才得了十兩銀子,當即找了家酒館,喝了個爛醉如泥,不想沒認清回家的路,反而在萬年縣衙門口,和剛下衙的魏縣令撞了個正著。
陸氏聽完,臉色已經黑了一半兒。強打著笑應道,“此事我原已托了京兆尹,不想卻給夫人添了麻煩。”
魏夫人正愁沒有報答陸氏的機會,聞言笑道,“我昨日勸夫君問明此人來歷,又查閱公牘案卷。知曉此人是崇元七年捐監納貢得來的秀才出身,故而特來告知夫人。”
別看魏夫人說了一番沒頭沒尾的話,可落在聰明人耳里,不亞于錦上添花。
陸氏原本還惱怒吳秀才,這會子心里卻忍不住樂了。圣人登基最初幾年,是實行過捐監的。其意便是民生可以通過繳納一定錢財,從而獲得秀才出身,可以參加之后的鄉試。
不過這部分監
生仕途并不順利,被鄉試卡住的監生十有八九,吳秀才便是其中之一。
原來這里面還有這樣一樁公案,考了十年才中的秀才,居然是捐監出來的
想看風謐蘊虛白寫的庶女亦安第54章波瀾嗎請記住域名
陸氏買下吳姨娘時,只知道吳秀才是秀才出身,并不知道他這個秀才是捐監得來的。那時候已經過去十幾年的功夫,朝廷早就不讓捐監,陸氏怎么會知道還有這一出吳秀才一向以讀書人自居,自然不肯告訴別人,他這個秀才功名是捐來的,用的還是妻子的嫁妝和父母留下的錢財。
如今有了這樣一個把柄,吳秀才的功名既有這樣一個污點,還愁拿捏不住他朝廷如今不讓捐監,嚴格來講,吳秀才并無參與鄉試的資格。只要拿住這一條,卻不把他逼上絕路,讓吳秀才還以為自己仍有中舉的希望,他自然就會老實下來。
科舉三年一試,吳秀才已年近六旬,又有多少光陰可以耗費這樣拖著他,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多謝夫人相告,日后可要常來往才是。”陸氏笑著對魏夫人道。
魏夫人心里也是高興的,她本意也是來給陸氏賣個好兒,若能搭上線最好。以后常來常往,多個朋友多條路。圣人年歲愈發大了,便是天子腳下,丈夫的官也坐不穩當。
“以后離得近了,自然常來。”魏夫人真心實意地笑著。
魏夫人走后,陸氏便喚來陳管事,又是一番安排。這下料吳秀才翻不出什么浪花來,這才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