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疲憊的身子,顧幾一頭就栽在了床上。
第二天一大早,他再次充當起“救人英雄”,趕在那個觸電的恰瑪爾大叔溺斃前,將他救了下來,然后又去醫院救下油頭司機夫婦,幫醫院疏通了交通和病患接收模式。
顧幾不厭其煩的做著一切,不僅是為了挽救生命,也是在刷“聲望”。
從“阿努拉格”身上,他看到了類似游戲的好感度、及聲望模式。
如今他努力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在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還是那句話,這是一個國家級關卡,他不僅要獲取邦政府的重視,更要獲得印度中央政府的注意,才能在接下來的任務中,搶占先機和指揮權。
7點,會議準時開始。
不同的是,顧幾這次不是半路參加。
在幾名縣長依次報告了各縣受災情況后,首席部長以及各官員紛紛詫異地看向高哈蒂縣長基蘭。
迪斯布爾首府縣長有些不解。
“基蘭縣長,你們縣明明背靠河岸,怎么受災這么輕,而且城區內竟然沒有發生內澇和。”
“一方面,要歸功于我縣一直以來的預警機制,另一方面”
盡管這件事實際全部靠顧幾幫忙,但基蘭礙于面子,還是攔了一部分到自己身上,這也無可厚非。
而當眾人得知高哈蒂縣的防災策略、今天凌晨民眾們收到的“暴雨自救指南”,還有醫院門前的交通醫療管理。
多起事件結合在一起,徹底將顧幾的聲望推至高潮
農業廳部長大眼瞪小眼地看著阿努拉格和顧幾,不禁有些后悔昨晚答應的事情。
在首席部長的詢問下,顧幾開啟“火力全開”模式,將上一輪在會議上發表的所有觀點、策略,全部復述了一遍。
可即使是這樣。
他的“轉移方案”依舊沒有得到通過,官場往往就是這樣,大家總會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和好處,轉移方案牽扯太廣,交通、財稅、醫療,甚至是首席部長,誰都不想擔這個責任。
除非“不見棺材不落淚”。
中午,顧幾跟法緹瑪在氣象臺取得了海軍氣象中心的數據,趁著雨停,邦政府又緊急召開了二次會議,眼見一場大面積的強降水要襲來,這回誰都躲避不了,必須正面面對。
于是,經過多次商討,最終將轉移時間定在夜里六點,下午先由交通廳部長安排火車,財稅廳負責前往乞麗拉齊與盧姆丁附近搭建避災中心,并聯系縣長建立避難營地,轉運必備物資。
顧幾無法確認洪水爆發的具體時間,大概是夜里九點半左右。
可如今光轉移第一批岸邊9萬災民就需要5個多小時,第二批城區災民高達397萬人,需要遷移至更遠的城區避難營點,最快也需要一天半的時間,那時候洪水肯定早已淹沒河流兩域。
他自認為這輪開局已經很完美了。
就算重新再回檔一次,也提早不了多少,因為政府是一個龐大的機構,不是他一個人說幾句話就能決定了的,氣象特征的形成需要時間,應急處理決策從商討、制定,再到運行,上上下下也都需要時間,怎么算都不可能比9點半早。
“也就是說,阿薩姆邦民眾遭遇洪水是必然事件”
顧幾瞇了瞇眼,再次想起上一輪刷新的任務目標二。
難怪。
如果僅僅是在避災中心老老實實等待中央政府救援,在不發生烈性傳染病的前提下,傷亡一般很難超過400,可如今遭遇洪水變成了必然事件,那就要考驗危機臨場處理能力了。
顧幾思前想后,通過阿努拉格聯系上了警察廳與公路交通廳兩位部長。
他給出的應對策略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