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紅薯的出現更是劉備麾下的百姓過得極為富足,和魏吳兩國拉開了明顯的差距。
此時孫權發現劉備做大,想要討回荊州,以防備劉備。
可劉備卻是不愿意歸還,只說等到得了涼州,便歸還荊州。
雙方關系因此迅速惡化,產生了些許間隙。
但此時雙方還未正式翻臉。
赤壁之戰之后第七年,也就是公元215年,曹操終于沒能熬過去這個冬天,一命嗚呼,其子曹丕即位。
事實上,早在214年的時候,曹操就已經幾乎不能下床,每天清醒的時間極少。
能夠拖到214年的冬天才去世,已經是他命大了。
曹操的去世給曹魏帶來了不小的動亂,孫劉二人于是抓住機會,紛紛開始吞噬曹魏的地盤。
可曹魏畢竟底子身后,其子曹丕也并非易于之輩,因此很快便穩定了戰局,甚至還進行了反攻
此后三年,再無戰事,三方都在忙著發展自己,準備即將到來的決戰
公元218年,孫劉兩方徹底決裂,原因還在劉備一直不愿意歸還的荊州之上。
孫權派遣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于是率兵五萬下公安,讓關羽入益陽。
還未等曹丕做出反應,這場戰爭結束之快,讓孫權震驚不已。
因為劉備一方在這場戰斗之中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實在是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那五萬精兵和孫權一方的軍隊有著極為明顯的實力差距。
雙方簡直都不像是一個時代的軍隊。
前者兵強馬壯,身上裝備精良,后者雖然實力同樣不弱,但跟劉備一比起來,就相形見絀了
秦天贈與諸葛亮的那些技術終于在經過了十年的發展之后,在這個世界初現崢嶸。
他所傳授的技術看似不起眼,卻在方方面面的影響著蜀漢的國力。
玉米紅薯以及農耕技術的出現讓耕種的難度以及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這十年來可謂是蜀漢百姓千百年來過的最好的日子了,幾乎年年都是倉頂實。
蜀地的百姓竟是過得比江南最富足的地方的百姓還要富足
而造紙術帶來的廉價書籍紙張則是吸引了大量的士子前來投奔。
劉備知人善任,甚至開始興辦學校,教授百姓識字。
而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劉備甚至提前五百年開創了科舉制度,給底層士子了上升的空間。
這里的科舉制度實際上和后世真正巔峰的科舉制還有著很大的差別。
真要說的話,其實和唐代的科舉制相差不大,而且此時的科舉制度還不糊名。
說是科舉制度,其實和真正的白身百姓的關系依舊不大,極少有平民能夠通過這種制度跳躍階級。
但這和這個時代的其他勢力比起來,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
哪怕這所謂的科舉制度并不糊名,作弊的空間極大。
所以劉備所設立的科舉制度只是給了底層的士子一個上升的空間,而非是底層的百姓。
縱使如此,推行這般政策也給劉備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好在最終還是實行了下去,這般政策也讓蜀漢百姓的識字率得到了飆升。
同樣的,軍隊之中識字的人也變得多了起來。
而這帶來的便是軍隊素養的極大提升。
令行禁止對蜀漢的軍隊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妄想。
十年的發展,讓蜀漢的實力已經來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