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陰星歷1037年,5月5號。
雖然并非是大夏傳統農歷五月五,但是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戈壁無人區卻是迎來了不少大人物的“光臨”。
只不過,這些大人物的出行,都是保密狀態,周圍也沒有正常出行那么多的媒體記者跟隨。
正午。
核聚變發電車控制中心的量子計算機開始進行最后校驗。
當溫度傳感器顯示1.2億攝氏度時,大屏幕上的勞森判據曲線突然突破臨界值——等離子體密度(n)與約束時間(t)的乘積達到3x10^21kev·s/3。
此時,一旁的監測屏顯示:氦-3消耗速率0.18克/秒,對應輸出功率285mw。
在眾人的嚴肅目光中,這一狀態并沒有“曇花一現”,而是就這樣穩定了下來。
一分鐘,三分鐘,五分鐘,當一個小時過去之后,有一位中老年人,突然咽了一口唾沫。
他干涸的喉嚨,發出略顯沙啞的聲音:“如果就這么持續下去的話,這相當于三峽電站多臺機組的產能啊……”
而在他的聲音打破了寂靜的氣氛之后,立刻有人說道:“周老,目前三峽電站共有34臺水輪發電機組,包括左岸和右岸的26臺機組、地下電站的6臺機組以及電源電站的2臺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250萬千瓦,也就是說,這已經是12.6%到12.7%的發電量。
并且它的產能不需要搬遷那么多民眾,更不需要修建龐大壩體。”
“我沒記錯的話,三峽的主電站機組,都是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而九州科技的這座核電……根據他們給出的資料,只是初期驗證,后面可以支持建設至少四座……這就是一半的三峽發電量了,而且還能夠隨意選擇地方,這意味著,不需要承受太多輸電損耗……”
大夏的高壓電傳輸技術,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遙遙領先。
甚至于,在藍星的高壓電傳輸和其他電能傳輸技術領域,頂尖技術文章都是漢字,專利也都是大夏保有。
西電東送,就是讓風能、水能轉化的電能,盡可能輸送到沿海發達城市的工廠、公司建筑群。
也只有穩定、量大的能源,才能夠支撐龐大的工業生產線,甚至于稀土的精煉,也必須要有穩定、龐大的能源做支撐。
這也是為什么其他國家和地區,哪怕知道稀土冶煉很重要,也沒有辦法自行大規模冶煉的重要原因。
整個藍星,可以保證穩定、功率高的能源供應,也只有大夏這個社會和平,工業化程度高的市場可以“養”這個產業。
而現在,九州科技的核能技術,讓這些大夏官方派來的科學家和核能工程精英們,想到了不止稀土、能源布置這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