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已經有人在腦海中盤算,以九州科技以往的慣例,是不是還有更多隱藏?
“現在九州星海公司在月球開采氦-3的效率,所有人都不知道,也只有九州科技的工程師才能夠了解一二,他們到底能夠建多少座核能發電站,也只有九州科技自己才清楚吧。”
“這還是實驗性質的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如果是真正穩定商業化,發電功率應該會進一步提升吧?蓉城市擁有一座發電站,后面其他城市呢?燕京市……”
“難怪九州星海公司像挖掘到黃金一樣,每個月都在高頻率進行登月,如果氦-3來源穩定,很多耗能材料項目,應該都會被破解吧,九州科技會選擇怎么利用這些技術成果?”
戈壁無人區的九州核能發電廠負責人萬豪,他通過查看面前這些屏幕的參數變化,一邊留意著數值不超過臨界點,一邊看著“天工”的提示。
在如今的九州科技,這些全部交由人工智能ai的工作,還是仍然“標配”人工處理環節。
而在這些數值變化中,最令萬豪感覺到興奮的是中子探測器數值。
“輻射強度僅為傳統裂變堆的百萬分之一,看來藍星內陸和月球低重力環境的研究參數雖然有變化,但是變化仍在可控區間。”
在語音頻道里,他略顯興奮的聲音,讓月球開發項目負責人張天浩給出了回應:“宇宙的規則,只要我們發現的夠多,就能減少驚奇,稍后要麻煩你給大夏官方做好解釋工作。
我們現在暫時沒有辦法回藍星……”
“嗯,我知道。”
又過去了一個小時。
當安西戈壁無人區的九州核聚變成功運行到這個階段,發電機組已經開始向電網傳輸能源的時候,萬豪帶著同事們,也來到了大夏官方團隊面前。
雖然他本人的名字有些“游戲化”,但是萬豪的工作態度和能力,卻不是游戲而已。
面對這些行業頂級專家,他的解說不卑不亢。
“我們的技術突破亮點有以下幾點,比如原位資源利用方面,我們配套建設的氦-3精煉廠,可以更高效的處理月壤月巖和其他礦物,目前的提取效率為90%(對外公示),因為一些技術難點,暫時無法再提升,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科技進步,提取效率肯定能夠提升到接近95%左右……
整座核聚變發電裝置,都由智能運維系統參與處理各項參數和技術環節,基于靈境生態技術開發的數字孿生技術虛擬電站,可以在當前參數模擬情況下,提前48小時預測部件故障,保障咱們的核電站可以更穩定的運行。
根據我們的模擬預測,在同等發電能源的情況下,咱們這座核聚變發電站可以實現年減排co?在220萬噸左右,而冷卻水的需求,僅為燃煤電站的百分之二,哪怕是安西戈壁的水資源不多,也能夠保證用水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九州科技鈦坦星部門研發的核能產業工程機器人,已經可以穩定代替普通工人在核電站內部的工作。
既能夠保障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保障人員身體健康安全,并且考慮到通信穩定問題,這些機器人都使用多渠道通信模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