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直接說道。
“不行!人省一口水,田長一棵苗!指不定一棵苗,就能救下一條命。”
看著那孩子小心地端著水碗,跟在父親身后向農田走去,將碗里的水潑向田里時。施奕文問道。
“老爹,這井里也沒水了?”
老丈見他衣著打扮不像尋常百姓,便恭敬答道。
“回公子話,這井早就旱干了,就是眼下又挖深二尺了,也不見有水,都是這老天爺,火毒的太陽,卻不值得給上一滴雨來……”
河干了,井涸了。
繼續往前走,看著百姓們提著水桶,沿著田埂,小心翼翼的將水一碗碗潑到田里。一碗水潑到地里,田里騰起一股煙,吱吱了幾聲,轉眼就一點水痕兒都看不見了。站在烈日底下,施奕文的衣袍上全是汗水,他的眉頭緊鎖著。
“井都干了,靠井底冒出的那么點水,人都不夠喝的,往地里倒,有個屁用!”
他抱怨時,一個中年人走過來說道。
“即便是沒用,百姓也舍不得這田里的莊稼旱死啊!”
中年人看著干旱的土地嘆道。
“河中無水,井里也是無水,百姓又能如何?難道只是于此坐以待斃?”
“井里沒水,那是因為長期不下雨導致潛水線下降,為什么不打深井?”
施奕文頭也不回的說道。
“井淺無水,打深了,不就有水了嗎?”
“你又怎么知道沒有打井,可各鄉掘井兩丈有余,仍不見水,地下無水,又有何法!”
中年人不悅的皺眉說道。
“啊,居然旱的這么厲害,兩丈深都不見水!”
施奕文驚訝道,過去他沒見過水井,可是莊子里的時候,水井水面離地也就兩米左右,有時候,可以只有一米多。兩丈不見水……,差不多六米半了,這也太干了。
“這怎么會干旱如此?”
“兩丈不行,就掘三丈,總能見著水的!”
施奕文的話音落下時,非但中年人的面上露出譏諷,就連施奕文的神情也不自然,就在他想出言提醒時,只聽到中年人冷笑道。
“你這書生,當真是百無一用,你可知道,古往今來掘井不過丈許,兩丈深井(1),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極易坍塌,要不是值此大旱,實在是迫于無奈,井匠又豈會打兩丈深井,再深只怕會井塌人死……”
面對中年人的冷嘲熱諷,施奕文冷笑道。
“不去做,你怎么知道不可行?既然大旱,河中無水,自然應該掘井抗旱才對!否則難道眼睜睜看著百姓顆粒無收,淪為餓殍不成?”
(1)古代水井深度有限,普遍深度在3-5米之間,也就是在其潛水面的位置。如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就記載有“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
至于許多深達十幾米的古井,是經過數百年不斷淘井加固產生,而不是一次挖出,鄉村水平井深度往往有限,而且水井出水量,也很有限,僅靠一兩口水井,無法滿足灌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