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第三次就應該成功的。】
【術者再一次超乎了我的想象,在我印象中,我們醫院做過幾十例TIPS手術,手術時間都超過4小時,估計穿刺次數應該在20次左右。】
杏林園里,一片歡騰,即便是之前猜測術者手術會失敗的醫生們也都如釋重負。
雖然不是國人,但他們也沒有為此希望手術失敗。
彈幕并不多,雖然最關鍵的一步解決了,剩下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留置帶膜支架。
支架的選擇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不帶膜的支架,穩定性會很好。就是一個變成桶狀的鐵絲網,在肝臟內由肝實質固定,摩擦力很大,很難術后脫出。
但問題在于,肝臟的再生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一段時間后,或許是一年,或許是幾年,支架有可能被再生的肝臟堵塞,TIPS手術建立的通道重新閉合。
而帶膜支架,因為支架與肝實質的摩擦力不夠,雖然避免了肝臟再生后重新閉塞通道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更高的手術手法,盡量把支架固定住。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鄭仁在系統手術室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對各種文獻的研究,還是選擇了帶膜支架這種術式。
他有信心,把支架穩定的留在穿刺針的通道里。
手術間外的操作間里,魯道夫·瓦格納教授沉默了。
他堅決的否定了鄭仁是第一次做TIPS手術的說法!要是鄭仁第一次做TIPS手術,就能這么熟練,TIPS手術怎么還能稱之為介入皇冠上的明珠?!
這個術式,他做的太多了。正因為了解,才會覺得不可思議。
自己當初學習TIPS手術的時候,挨了多少罵?失敗了多少次?第一次成功的時候,是多開心?
這一幕幕在教授的心里回憶起來。
不可能,鄭仁絕對不可能是第一次做TIPS手術。
即便是現在的自己,面對急診嘔血的情況,也很難在第三針的時候就摸到了勝利女神的裙角。
而且在第三針意外失敗后,鄭仁的情緒似乎并沒有受到影響、導絲的位置也同樣沒有受到影響。
接下來的第四針,直接成功!
難度有多大,魯道夫·瓦格納教授是最是清楚的那個人。
鄭,真的擁有一雙上帝之手,他的存在簡直就是為了做介入手術而存在的。
堅定要帶鄭仁去海德堡大學研究室的心思再一次被事實夯實,愈發堅定,像是阿爾卑斯山顛的巖石一般。
鄭仁扶著導絲,密切注意著患者的情況。此刻要是患者再有劇烈的嘔吐動作,導致導絲被抽出來……
那可是一件特別操蛋的事情。
10mm帶膜支架被蘇云順著導絲穿了上去。
兩人換手,配合起來幾乎沒有縫隙,熟練、默契的一塌糊涂。
支架順利進入。
因為是現實中第一臺TIPS手術,而且患者不時的嘔血、躁動,位置隨時有偏離。
所以鄭仁一直踩著線,為的是能實時觀察到導絲、支架的情況。
患者馬上又一次劇烈的嘔吐,一股子濃濃的血腥味道彌散在手術間里。
送入支架的動作被迫中止,鄭仁和蘇云兩人小心的扶著導絲,生怕導絲溜出來幾公分,導致手術再次失敗。
重新做一次手術,倒是沒什么。
但是患者的狀態,要是不能快速解決門脈、胃底靜脈壓力增高的問題,怕是會因為大量出血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