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前面對的是一個年輕的大學生,寒窗苦讀十余年,還沒步入社會,好端端的就要離開人世。
光是這一點,鄭仁覺得患者家屬就無法承受。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是人世間的大悲所在。紅塵悲苦,莫過于此。
ICU匯報病史的是住院總,盡量簡潔的把已經知道的病史匯報完,來的稍晚的醫生們都對此有了基本的概念。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腹腔積液、凝血功能障礙等等十多條診斷清晰明了。
而ICU已經開始補血小板,并且采用人工肝血液凈化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
人工肝血液凈化技術,是指血漿置換和血液吸附技術。
把溶解在血液中致炎物質或毒素吸附到具有豐富表面積的固態物質上藉以從血液中清除炎癥物質和毒物。
針對于這名叫做陳立的學生而言,只要是濾出肝臟、血液內殘存的對乙酰氨基酚。
人工肝技術是專門用于血液排毒的。
它采用“換血”的方式把病患血漿中的毒素排掉,即是把病人含有毒素的血漿換成健康的血漿,每一次約換掉全身50%左右的血漿。
但這算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措施,不讓血漿里殘存的對乙酰氨基酚繼續損傷肝臟。
可是已經受損的肝臟,人工肝血液凈化技術卻不能治療。
在1986年,浙大附屬第一醫院的李蘭娟教授與她的團隊就開展了這項技術的研究與臨床應用。
到現在,已經是比較成型的技術,912的重癥醫生熟練掌握,應用起來完全沒問題。
匯報完病史,接下來是諸多主任、教授的發言。
其實能說的、要說的,并沒有多少。
病,就是這么個病。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患者起病迅速,雖然還算是送診及時、應對得當,可病情不樂觀。
這一點,在ICU的住院總、二線教授、主任的臉上能看的清清楚楚。
他們對患者病情有著判斷,希望對癥治療后患者能迅速的好起來。
只是從接手到治療的這段時間里,他們有自己的判斷。
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無聲的說,現在所有治療手段都上了,可是能讓患者康復的幾率并不大。
且不說昂貴的治療費用,這患者每天花費,至少在5萬以上。只說病情的嚴重程度……
想到這點,鄭仁有些頭疼。
“我建議兩手準備,做臟器移植配型,要是保守治療無效的話,可以行肝移植手術。”楊教授發言,他說的很簡單。
“鄭醫生呢?”袁副院長看著鄭仁,嚴肅的問到。
“我同意楊教授的觀點,還沒看到患者,但病歷里的藥物劑量計算的話,患者攝入對乙酰氨基酚過多。我認為通過各種急救手段能改善、糾正肝衰竭的可能性不大。”
“我建議準備做肝移植手術……要是能尋找到肝源的話。”
鄭仁很堅定的說到。
肝移植,在鄭仁來看,只有肝移植才能把這個孩子給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