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對連體嬰,婦兒醫院下了多大心血,只有她們自己知道。
不說頂級的3D打印模擬患兒,不說手術導航系統的引進,無數的小細節,都沉浸著醫護人員的心血。
精心喂養,這是第一步。
為了增強連體嬰兒體質,為手術創造條件。
兩連體嬰兒人院時日齡10天,共有體重3.93kg,屬于Ⅱ°營養不良。
入院后優質新生兒配方奶喂養,由每次3mL,每3h喂1次,現增至60一90mL,每3h喂1次。而且在喂養的過程中要注意奶瓶的傾斜度,奶孔的大小,注意防止嗆咳,嘔吐.甚至窒息發生。
期間輔予靜脈營養——小兒復方氨基酸、脂肪乳、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并靜脈給予同型血漿、人血白蛋向、鈣劑等。
每一個細節都沒有遺漏,兩嬰兒術前體重已增至7.8kg。
這,
只是一部分。
除了喂養之外還要加強基礎護理,控制感染置單間保護性隔離。
病房每日空氣消毒器定時自動消毒,并且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室溫為20℃-24℃,相對濕度為50%-60%。
患兒人院時腋下、腹股溝、雙下肢及肛門外生殖器周圍等部位患有嚴重的尿布疹及膿皰疹,人院后每日用0.05%新潔爾滅水沐浴后,分別用百多幫紅臀膏等涂抹患處,每日3-4次。
而這,也只屬于基礎的一部分。
因連體兒相連的范同相對較大,分離后可能會有較大范圍的皮膚缺乏。為保證術時切口皮膚夠用,盡可能避免植皮,必須將體橋拉長拉寬。
體橋,就是連體嬰共用的“橋梁”部分。
入院時連體嬰初始前臍部現有長16cm。寬4cm,周徑長37的體橋。因為體橋張力較高,因此要松弛胸腹壁擴大胸腹腔。
由兒科主任親自上手,按壓連體嬰相連接部位每日3次,每次15分鐘。
老主任已經快60歲了,每天看著她用一手四指并攏平放于體橋下方,拇指放于上方,由輕至重有節奏按壓,陳副院長都覺得好辛苦。
按壓時還要觀察連體的反應和面色等,按壓后將一長16cm、直徑2cm、重150g的米袋壓在體橋上方。
下方用一相同形狀棉袋墊高,夜間睡眠時采用側臥牽拉法即在兩患兒間墊-一小枕,使兩患兒在側臥位時盡量分拉,爭取至手術時體橋準備滿意。
在共同努力下,現在連體嬰的體橋周徑達54cm,長20cm,寬7cm。
可萬事俱備,手術卻無法完成。
……
……
推書:《大國工程》一本講述國家工程行業歷史變遷,一本講述一群基建狂魔的職業生涯的。
一百七十萬字的精品,可以放心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