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青堆子,張景義帶著兩個孩子,在弟弟家里暫時安頓了下來。
小孩子在陌生的地方會失去安全感,幸好這里是張景義從小長大的地方,可以說非常的熟悉,所以她很輕松,在她的帶動下,兩個孩子慢慢放松下來,開始恢復了一些活潑。
張景禮有五個孩子,三男兩女。
大女兒和其余這些孩子不是一個媽,張景禮趕上了最后一撥納妾,不過解放后走了,她給張景禮生了兩個孩子,另一個夭折了。
這一大家子七口人,住著個小院子,房子到是夠用,就是有點兒破舊。不過怎么說呢,這個年頭,有個地方避寒,能吃口飽飯已經是一種幸福了,破不破的根本沒人在意。
這會兒老百姓家里是沒有任何財產的,夸張點的說,鍋都拿去砸了煉鋼了,一切都是集體的,地是,房子是,牛馬牲口都是,吃飯也是大食堂,不過,私下里養只雞下個蛋,食堂打了飯回家吃這種,只要不產生買賣,到也沒人管。
這個時代的農村,有錢也沒用,根本沒地方花。家家都缺,沒人因為一點兒錢賣給你,都知道錢沒用。而且,買賣犯法,是要坐牢的。
這會兒大越進剛開始,還沒有到后期那么瘋狂,放衛星的現像還沒出現,是真的切切實實的團結一心想搞發展。咱們不論它的利弊,從當時的角度來講,確實是起了解放生產的作用的。
后來變味咱就不說了,國人做事喜歡走極端這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不稀奇,哪本經下面不念歪才是稀奇。
張景禮家的老大老二都已經不上學了,在這個年代農村上學也確實沒用。青堆子歷史上曾經是盛極一時的碼頭,因碼頭形成的鎮子,鎮上都是大買賣家,后來碼頭瘀積不能通行,慢慢就荒了,這里也變成了村子。
張家原來就是商號,后來屯地成了地主。如果那錢不買地埋起來,也許還有重起的那天呢。
在張景義的記憶里,自己的奶奶,媽媽都是比較強勢的人,方圓幾十里無人不曉那種。她那會兒小,記不太多事情,只記得年底奶奶端坐在中堂上,有外面的人進來報賬,然后奶奶或者夸幾句,或者斥責一番,然后封一個紅包打賞下去。
后來換成自己的媽媽,那會兒家里生意就沒落了,改為佃地,秋收的時候各家交租,也是一番熱鬧,媽媽性子比較軟,刀子嘴豆腐心,沒少給人免去一些錢糧,有時候還支援一二。
再后來張景義就嫁了,看弟弟家現在的狀況,怕是和公公家一樣,佃戶也是蒙了心的,沒有人記什么情份。
這是個不講道理的世道。
小孩子們沒有大人那么復雜的心思,金寶兒和張桂芹很快就玩到了一起,嘰嘰喳喳的滿院子瘋,劉照豐就明白了許多事,表現的也很沉穩,會主動去幫家里干活,雖然他其實都沒干過什么,但是很賣力,也能吃苦,不怕臟不怕累的,學的很仔細,到是讓張景禮著實的夸了幾通。
好像日子就這么恢復了平靜,除了金寶兒偶爾會想起上學的事情在張景義面前念叨念叨,到是再沒有什么事情發生了。劉照豐已經學會了干活,挑水,劈柴,切豬草,喂雞鴨鵝,搓棒子。白嫩的手磨出黃繭起泡出血也沒見他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