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就是節流,這個都知道咋辦,就是減少種蘑菇的人數。只要控制蘑菇的數量,物以稀為貴,這在所有行業里面都是一樣的,價格到時候肯定能漲起來。再說現在種蘑菇的人很多,但是其中良莠不齊。好的壞的都有。”
“咱們不說別人,就說俄們村里,李大有種出的蘑菇品相最好,五蹲叔的就差了一點。額覺得不是所有人能種好蘑菇,有的人種地有天賦,有的人反而養殖有天賦。就說五蹲叔,他家的雞比其他人家里長的更快,蚯蚓也是如此。”
“所以我的想法是,將一部分不適合養蘑菇的人讓他們去干別的工作,哪怕讓他們進入加工廠工作,這樣到時候咱們玉泉營這邊的蘑菇全都是品相好的,價格肯定比其他地方的蘑菇價格高一點。也能促進更多人買蘑菇,拓展新的市場,而不是因為良莠不齊,讓市場萎縮了。”
凌一農想了一下,有點不想接手這個辦法。
“不行,這樣的話
你知道意味著什么嘛意味著整個玉泉營,甚至周圍的縣市里面,會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會放棄種植雙孢菇,但是他們之前已經貸款修建大棚,他們不能背上這樣的債務。何況如果他們拆掉養菇的大棚,轉向洽談產業,那么我們推廣雙孢菇養殖的事情,就會毀于一旦。”
“凌教授,局面不會這么悲觀的。對于那些貸款養菇的人來說,養菇是他們還上貸款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們肯定會認真對待。如果你不想更多人退出的話,你能做的就是讓那些技術人員好好指導他們,讓他們能養品相好的蘑菇,而不是最終功敗垂成。”
“但是我說實話凌教授,這個蘑菇養殖短時期內對于脫貧有幫助,但是長期來看的話,除非是規模化養殖,否則沒有太大的幫助。”
凌一農有不同意見,不服氣的說道“你這個猜測沒有任何一句,哪怕按照一塊錢來算,村民也是有收入的,怎么能說沒有太大幫助呢”
趙舒城早就想到他會這樣說,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報表給他看。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經濟水平都在上升,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說其他地方,單單是銀川市,從之前的人均工資三十塊,到現在的七八百塊錢,這個工資翻了二十倍。就算是以后不會變化很快,但是二十年之后,翻個倍都是有可能的吧”
凌一農想了一下,覺得趙舒城這樣計算沒有什么問題。
趙舒城繼續說道“好,那么按照人均工資兩千塊一個月計算,那么種蘑菇的話,需要多少才能達到這個水準呢一年可以種兩次蘑菇,每次兩個月的采摘期,期間大概一個棚子產量是48008000斤左右。如果真的脫貧的話,蘑菇的價格需要到六塊錢一斤才行。可是凌教授,你覺得這個可能嗎”
“這樣
就出現一個問題,蘑菇扶貧,只能緩解一部分,剩下的缺口咋辦只能讓農民建更大的大棚,但是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蘑菇的產量更多,價格會不會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