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春“希澤賢侄,你有什么想法說來聽聽,大家都可以幫著出謀劃策,俗話說一人計短,兩人計長,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
吳希澤“我也是這個意思,畢竟我之前也沒有做過事,肯定又很多考慮得不周全的地方,還請伯父和張大哥指點。”
張季賢喲,這么快讓老爹就改口叫賢侄了,吳希澤,你有點本事喲。
先聽聽看你娃有啥子想法,如果不合適,我也不得跟你干。
張季賢打定主意先不開口。
吳希澤頓了頓說道“伯父和張大哥都知道,我們家生意主要是靠棉紗和繅絲,在東門有一家紡紗作坊和繅絲作坊。”
張伯賢“曉得,城里的紡紗作坊和繅絲作坊都集中在東門那一片,你們家的作坊是最大的,占了一條街。”
當然,吳家不僅僅是這兩項,還有不少鋪面,布莊,綢緞莊以及百貨店。
但這兩項是最大的收益來源這些年吳家生產的棉紗和生絲質量好,直接賣到省城和重慶,很是緊俏。
吳希澤“所以家父當初送我去省城念書,就是為了讓我多漲見識,多學本事。這次畢業回來,本來我是打算走出去看看的,但是家父身體不太好,而我二哥對經營又一竅不通,所以家父只得讓我挑起擔子,我這段時間跟著家父去作坊去店鋪看了,我沒想到作坊里還是最原始的操作,紡紗的還是在用紡車人工紡線。這怎么行呢,怎么能夠跟上時代呢,在省城,在重慶,別人都用機器了,紡織廠,織布廠,繅絲廠不斷地建起來。”
當初吳青山送吳希澤去省城讀書,讀的就是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學的是染織專業,為的就是讓他學到本事回來好發揚光大家里的織布和繅絲作坊。
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來的第一所省立職業學校。
在去年正式改名為省立第一職業學校。
不過大家還是喜歡說我是甲工甲種工業學校的。
省城成都和重慶有機器紡紗織布的工廠不奇怪,畢竟那是大城市和重要的商埠碼頭。
吳希澤“這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寧城的紡織業還如此落后,如果再不改進,以后省城或者重慶還會要我們的手工棉紗和生絲嗎我們的手工產量能夠跟機器比嗎季賢兄,你學的是機械專業,這你完全清楚,對吧”
張季賢“那當然不能比。手工遲早會被淘汰,你看英國的工業革命,還有我們的鄰國日本,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我們,而我們還在用這落后的手段。”
吳希澤“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在寧城建立第一家紡織廠,用機器紡紗織布。伯父,張大哥,你們看可行”
張萬春和張伯賢對視一眼,心里頭都暗暗道好有氣魄呀,年輕人可是什么都敢干呢,不過吳家財大氣粗,再加上這些產業北辰街吳家也有份,辦個紡織廠還真的不算啥,這辦廠這么大的事情吳家肯定都謀劃好了,不可能是吳希澤才想出來的,他這樣說只不過是出于禮貌問一下自己的意見,實際上不管怎樣他都會開始搞起來的,說不定已經再籌備了。
張萬春“我對辦廠經商沒有啥經驗,只曉得種地,也說不上指點,不過希澤的決心和眼光我還是很贊賞的,年輕人就得這樣嘛,希澤,你好好干,將來肯定能夠有出息,這辦廠在寧城還是頭一份,你先把它辦起來了,走到別人前頭了,以后這寧城的紡織業要以你們吳家馬首是瞻啰。”
“謝謝伯父鼓勵。我也是這樣想的,等我紡織廠辦好了,再辦個絲廠,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絲綢的出產地,可現在卻比不過日本了,市場上涌入了大量的日本貨,我們不能讓日本比了下去不是。”
看來吳希澤也是做過大量市場調查的。
“好,有志氣。伯父支持你。”
“伯父,我想請季賢來幫我。季賢學的是機械專業,要辦廠,正好用得上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