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共秋依舊是那把無波無瀾的嗓音“永州節度使與吏部,禮部官員均有勾結,這四人與大皇子又過從甚密,臣已經上述奏折之中,請陛下細觀。”
殿上太監呈上瞿共秋之奏章。
兩部員外郎,再加禮部主客司郎中,吏部侍郎狼狽為奸。
奏折之上,這幾人供認不諱,現下只需傳喚永州節度使,大皇子的罪就能定死。
不想,太子要拉下來的不是慶王,是他大皇兄。
皇帝心中偏頗,認定瞿共秋已經放棄了自己的骨氣,轉投太子,為太子做事,打壓諸位皇子。
誰都沒想到,本是審慶王,結果定罪的成了大皇子。
皇帝令殿上太監傳閱瞿共秋所奏奏折。
大皇子身處其中,自辯總不如旁人為他開脫。
禮部膳部司員外郎魯山在收到七皇子示意后,進言道“陛下,臣以為大皇子一向仁善寬和,此四人所言極有可能為污蔑攀扯之語。畢竟,他們收受賄賂,勾結地方,可見心術不正。”
大皇子之勢力在朝堂盤根錯節,瞿共秋心中有數,但法不能不張。
“若如你所說,刑部所有認罪證詞豈不都不可信”
“下官并無此意。”魯山道“只是關乎皇室血脈,不能不仔細。且方才瞿大人也說只憑證物定罪有失慎重。”
“此事也是同理,只有人證的話,也有些草率了。”
若論口才,十個瞿共秋都不是魯山的對手。
燕承禮趁機道“那不如羈押永州節度使,重申永州知州,都請瞿大人徹查,以正視聽。”
反正,這人要能力有能力,要圓滑有公正。
能借此事扳倒燕承宣最好。若不能也是正常。
瞿共秋正要請命徹查,皇帝一句話卻足見偏心“好了,審查慶王一事交由瞿愛卿。調查大皇子一事就移交大理寺吧,雖說能者多勞,但愛卿年紀漸大了,也要注重保養。”
一句話,就讓燕承禮知道,皇帝要保燕承宣。
慶王事關社稷,交由瞿共秋秉公處置。大皇子只是被刁奴攀扯,大理寺要知情識趣。
只是這么好的機會,無論如何都不能讓燕承宣太過輕易的逃過去。
而且,他繞這么大一圈,差點死在永州,最根本可不是為了調查慶王。
太子上奏“父皇,既有人證物證,與瞿大人金口玉言為云將軍脫罪,看來云將軍的確清白,請父皇赦免云將軍。”
殿上太監高喊“準奏”
一切塵埃落定,伴隨著一聲略有尖細的”退朝”,所有人魚貫而出。
今日發生了這么大的事,這些朝臣有的說了。
只怕為此奔忙的不在少數。
同樣,太子也是其中之一。
鄭家只見太子歸來,自家兒子卻連半個影子都沒有,如何能不著急。
上朝的時候,鄭經就幾次想問云臺如何了,但朝堂上的氣氛,一會要殺王爺,一會要羈押皇子的,嚇的他腦袋探到一半就縮回去了。
好巧不巧的,陛下似乎也忘了他兒子。
比不得他人奔忙,慶王原本熱熱鬧鬧的京都慶王府落了鎖,也不知還能不能再打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