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維加斯”
“五萬人”
dio右手攥緊沙發邊沿,稍稍坐直身子。看了看坐在電腦前敲擊鍵盤,正在記錄協議要點的喬丹布羅姆利,又看了看站在落地窗前欣賞世紀公園庭院景觀,只給辦公室眾人留了個背影的韓易,表情里帶著一絲不可置信。
他怎么也沒想到,做好心理準備來出售廠牌股份的自己,抵達馬納特娛樂聽到的第一個消息,竟然真的與bockarty有關。
“嘿,你有沒有聽到”
dio最后的視線放到了兩位合作伙伴,廠牌聯合創始人,也是他的經理人凱文庫薩特蘇,以及addet首席執行官賈斯珀戈金斯身上。前者指著韓易,將聲線壓得極低,輕聲詢問。而后兩位則是聳聳肩,給了他一個同樣迷茫的眼神。
當韓易在歡迎派對上告知dio,他有興趣參與到addet的現場活動運營中,讓bockarty變成“整個城市的居民參與進來的街區盛事”時,dio以為他只是想從廠牌已經定好的十五場北美巡演里分一杯羹。
沒想到,韓易通過喬丹布羅姆利提出的邀約,竟然是把bockarty擴張到全世界,倫敦、首爾、東京、米蘭,所有dio和團隊曾經夢想過,但沒有勇氣付諸實踐的演出計劃,韓易都雄心勃勃地想要變成現實。
更令dio和賈斯珀瞠目結舌的,就是這個韓易稱為“adcity”的,單日容量五萬人的拉斯維加斯電子音樂節構思,規模大到dio做夢都沒敢往這上面沾邊。
經營一家國際廠牌,跟舉辦一場世界級音樂節,二者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舉個簡單的例子,addet總共有32位雇員,算上ceo賈斯珀戈金斯,整個廠牌每年的人工成本,包括為雇員購買的401k,集體醫保和其他福利,也只有兩百二十萬美元左右,而addet,已經是一個極為成功的獨立電子音樂廠牌了。
另一方面,比利時的toorrrond音樂節,每年需要雇傭12000人為活動服務。2016年即將在布姆小鎮舉辦的新一屆音樂節,總制作預算是3550萬美元。
音樂廠牌和音樂節分別位于音樂產業鏈的上下兩端,音樂廠牌負責上游的內容產出,而音樂節則是對接下游的消費者端口。二者分工不同,產品不同,商業模式也有極大差異。
世界范圍內90以上的現場音樂演出都處于虧損狀態,只有10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不到1能夠像toorrond或者utra這樣,獲得成倍的利潤,且堅持運營十數年之久。
音樂廠牌的運營成本低得多,意味著它們的試錯成本更低,一旦孵化出爆款,利潤率也會是音樂節主辦方無法估量的天文數字。eanon的制作成本還不到三萬美元,而現在光是在sotify平臺上,就已經錄得兩百萬美元的收入,這還沒有算上歌曲爆火給三組藝人ajorzer、djsnake和帶來的商業價值提升與演藝市場收入。
簡而言之,音樂廠牌是輕資產低成本運營,而演出主辦方則是重資產高成本運營。廠牌若想要跨界到演出行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特別是大型音樂節。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制作成本,常常比音樂廠牌所有可調配的現金加起來還多。若孤注一擲,把全部運營資金放在一場大規模演出上,那便極有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這就是為什么,即使在百威和紅牛兩家品牌聯名贊助的前提下,dio的bockarty團隊仍舊選擇將每場巡演的觀眾容量控制在三千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