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公司的初心絕對良善,都是想為向往云端生活的客戶,符合他們財富與身份的頂級享受。但是您知道的,一家公司如果規模太大,就難以避免地會催生出一種老大哥的心理。”
克里斯科廷上下擺動著手臂,怪聲怪氣地模仿他心中的老大哥形象。
“你們不了解這個行業”
“你們怎么會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聽我的,我知道什么對你們最好”
“我才是最懂私人飛機的”
美國人喜歡聽故事,喜歡用故事來人格化任何事物,再用塑造出的人格來解釋他們看到的行為與現象。
俄羅斯,口音濃重的惡棍。
美泰,物化女性的企業西裝男。
馬修麥康納,總是喜歡赤裸上身,過度咬字的德州浪子。
人格化敘事的優勢顯而易見,當一個復雜的新聞事件或者社會組織,可以被層層解構,直到只剩下“好”或者“壞”兩種屬性,消費者便可以更輕易地做出選擇。
買好的,不買壞的。
在這個完全資本化的社會里,大型企業希望看到消費者進化出,或者更準確地說,退化出這種粗暴的二元論。每年的廣告預算,9999都是在培育人格化的敘事方法。
在大眾媒體、流行音樂和熱門電影不遺余力地宣傳攻勢下,美國人變得更愚蠢、更盲目、更信賴標簽。他們不再想要聽到cbs六十分鐘鞭辟入里的時政分析,只想聽美國達人秀里的感人故事,讓評委幫他們拍下金色按鈕。
storyteg,在任何國家,都沒有美國這樣的重要性。想要在美國銷售產品并獲得成功的人,必須會講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故事。
克里斯科廷就是這樣的人,他選擇講述的故事,也完美符合美國東海岸,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的大城市富豪們那種表面看起來是自由派,實則是新保守派的思潮。
他們喜歡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但討厭任何試圖以此為借口操控一切的企圖。
以此為準繩,克里斯科廷描繪的老大哥形象,就是hiry與tru令人厭惡之處的結合。
前者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