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愿景的畫布。”
聽到這里,韓易嗤笑了一聲,語帶輕蔑。
他很少表現出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的惡感,但弗朗索瓦馬力巴尼耶是個特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三十年時間里收受了貝當古夫人12億歐元贈禮的巴尼耶,都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寄生蟲。
敲骨吸髓,無所不用其極的食人族。
“由一個向往財富的人,來教一個天生就擁有財富的人,關于財富的意義巴尼耶當然會覺得財富是描繪自由愿景的畫布,因為那就是他為自己的貪婪人生添色增彩的原材料。也許我這樣說有失偏頗,但我堅信,如果一個人贈予了我價值12億歐元的財產,而我依然安之若素地接受,那么,不管我說服自己的理由再冠冕堂皇,我也是一個眼睛、心靈和靈魂都只流淌著金子的混賬。”
“如果是伴侶、子女或者父母,這樣的贈予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真如貝當古夫人所說,他們之間其實并不存在什么愛情,只是她用來折磨安德烈的工具,是曾經提點過她兩句的好友,那我真的很難給巴尼耶的行為套上正義的光環。”
“她女兒說的對,巴尼耶很明顯是利用了貝當古夫人久居塔尖,不諳世事的弱點,從她身上大肆搜刮了一番。”
“我當時的心理活動,跟你的一模一樣。”芭芭拉附和道。
“但現在不同了”韓易問道。
“現在其實也一樣,就像你說的那樣。我認為一百萬是謝禮,一千萬是饋贈,一億也許是貝當古夫人為巴尼耶的啟發之語支付的報酬,但是十二億真的太多了。巴尼耶必然是有預謀地在接近和影響貝當古夫人,他從十六歲起就一直在做同樣的事,對不同的人。”
“噢,是嗎貝當古夫人不是第一個受害者”
“是的。弗朗索瓦馬力巴尼耶,是我后來研究貝當古夫人時,繞不開的重要課題。他出生于16區的一個中產家庭,不至于生活困苦,但跟貝當古夫人這種,已經失去金錢概念的巴黎富豪間還是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所以他竭盡所能地想要躋身上游階層。”
“躋身嗎用取悅可能更合適。”芭芭拉的措辭,能很好地反映出她本人對巴尼耶的態度,“16歲的時候,巴尼耶遇見了薩爾瓦多達利,后者經常會派車接他到莫里斯酒店,一起討論藝術。”
“討論藝術。”韓易咧咧嘴,“這種借口,也就達利可以用。”
“三年之后,通過達利的關系,他又結識了富有的女繼承人兼藝術贊助人瑪麗勞爾德諾阿耶,并成為了她的好朋友,而諾阿耶當時已經64歲了。”
“所以這就是巴尼耶的職業。”韓易笑了笑,“富豪的貼身好友。”
“伊夫圣羅蘭、皮爾卡丹、弗朗索瓦密特朗、凱特莫斯、米克賈格爾,還有摩納哥的卡洛琳公主他是巴黎上流圈層所有社交明星的朋友,到了最后,他自己也變成了社交圈里最引人矚目的明星之一。”
“先網羅人脈。只要做這件事的時間足夠長,搭建的網絡足夠寬廣,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人們爭相攀附的對象。因為,人們沒辦法找到藏匿于僻靜處的真正富豪,但卻能看到在霓虹燈下翩翩起舞的他。”韓易是個聰明人,巴尼耶所謂的“生涯規劃”,被他一段話便點了個通透,“一個不管看到了什么,只要在發光,就想去蹭一下的掮客。”
“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的角色,家、劇作家、藝術家、演員和攝影師什么標簽都往自己身上貼,最后除了阿諛奉承,討人歡心之外,什么都做不好。”芭芭拉嫌惡的表情異常明顯。
“但很多情況下,這樣的角色都是贏家或者跟在贏家身后。”韓易頗有些感慨。
“所以,我想這也是巴尼耶能夠給貝當古夫人帶來啟發的關鍵原因吧,他雖然不是伴隨金錢而生,但卻是伴隨金錢而活。財富是他的渴望,也是他用一生時間去探索的謎題。既然近距離看到了那么多鮮活的例子,那么,從他那種半只腳踏在圈內的局外人角度出發,也許真的能夠體味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