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部長讓巴蒂斯特科爾伯特、法國最著名的紅衣主教兼緇衣宰相黎塞留和馬扎林、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威廉、西班牙王國的腓力三世與四世、第一代白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第十四代阿倫德爾伯爵托馬斯霍華德、英王查理一世,還有瑞典的克里斯蒂娜女王,這些偉大的政治人物,都不吝巨資進行藝術贊助和藏品收集,不光是在當世展現他們的財富與實力,更是為了讓后世通過這些不會褪色的傳世寶物,永遠記住他們的聲名。
當一種高端消費行為普及到這種地步,勢必會引發涓滴效應與金錢無關的涓滴效應。先是國王和貴族熱衷,然后是銀行家與商人效仿,再是想要躋身上流階層的新晉富豪大舉跟風,到了十八世紀,想要購買藝術品的人,已經多到無法讓賣家一對一服務。
消費者必須聚在一起,爭相競價,以期自己掙來的財富,可以擊敗其他虎視眈眈的對手。人們很快發現,不只是購買藝術品能夠帶來身心的愉悅,競價叫賣本身,也能給勝者足量的關注,和隨之而來的話題度、曝光度與榮譽感。
甚至可以說,這是一項剝離了全部偽裝,僅以金錢來決勝負的“紳士運動”。
由此,拍賣行便誕生了。
“蘇富比成立于1744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國際藝術品拍賣行。”
坐在蘇富比新邦德街總部二層的一間轉角辦公室里,內購部門的高級總監奧蒂莉溫莎,正在向韓易做著拍賣行的介紹。這位典雅大方的金發女郎,擁有一個在英國具有特殊意義的姓氏。韓易不可能去直接詢問對方的家族淵源,但僅從她鼻峰的走向、雙唇的纖薄與眉弓的寡淡程度來判斷,應該跟白金漢宮里的那一家人,至少是遠房親戚的關系。
藝術收藏,是一個講資歷、講能力,更講出身、講傳承的行業,蘇富比的倫敦辦公室里坐著一兩個溫莎,也不會令人感到奇怪。
“我們在全球85個國家開展業務,運營著80間辦公室,和數以百計的藝術展示廳,代理出售52類藝術品和豪華房產。去年,我們的拍賣成交總額,達到了驚人的51億美元。”
“我們佳士得是74億美元。”
約莫三小時后,在圣詹姆斯廣場旁國王街8號的佳士得倫敦總部,約書亞格雷澤從容自若地對奧蒂莉溫莎隔空回擊。這位紐約大學的藝術史教授,是佳士得內購部門的數名私人銷售主管之一。
佳士得按照藝術品的類別,將它們劃分為以下幾個種類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戰后及當代藝術、美國藝術、19世紀歐洲藝術、歐洲家具和藝術品、中國陶瓷及藝術品、古代藝術與古董、書籍與手稿、手表與腕表、珠寶,以及“odasters”,每個種類都會有一個統管全球的銷售主管。
而約書亞格雷澤,正是主要負責“odasters”類別藝術品的銷售主管。
“odasters”的字面意思,是老大師。而在藝術史上,“老大師”指任何十九世紀在歐洲揚名的畫家,以及他們的作品。
也就是說,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貝利尼、卡拉瓦喬,還有倫勃朗,都算是“老大師”的一員。
而這,正巧是韓易最感興趣的類別。
“沒錯,蘇富比成立于1744年,佳士得成立于1766年,他們比我們早出現二十二年。但是,在兩三百年的時光刻度里,僅僅二十載的差距,能產生多重大的影響呢1744年沒有電,1766年也沒有。1744年沒有ii,1766年亦然。”
“that039saarinadebynooneever。”
韓易被約書亞格雷澤夸張的比較逗得一樂。跟蘇富比的奧蒂莉溫莎一樣,韓易也對這位常駐紐約,弗里茲藝術展期間才來到倫敦出差的美國拍賣行高管的身份,有一個大致的猜測。
溫莎、格雷澤,藝術收藏的私密世界里,果然都是些熟面孔。
“是的,沒人會這樣做比較。我個人很尊敬塞繆爾貝克先生,但他將拿破侖帶去圣赫勒拿島的書籍賣給好奇英國貴族的往事,并不能幫您挑選到心儀的藏品而且。”約書亞格雷澤豎起食指,強調道,“如果非要比底蘊的話,佳士得才是最懂得如何幫超高凈值客戶完成隱秘交易的拍賣行。”
“1779年,我們的創始人詹姆斯克里斯蒂先生,便通過一系列充滿智慧和耐心的談判,幫助葉卡捷琳娜大帝買下了第一代奧福德伯爵,沃波爾的大量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