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并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能在維也納有所作為。大多數涌入帝國首都的猶太家庭,都住在遠離環城大道的貧民窟內。這些人,基本上都是ostjuden,即東方猶太人,逃離了波蘭和俄羅斯落后角落的貧困與大屠殺,絕望而虔誠地來到這里,擠進了古老的猶太人聚居區利奧波德施塔特,和其他新建的多瑙河沿岸的破舊窩里。
這就是世紀之交的維也納一座富裕的國際大都市,一片貴族與富商的游樂場,一塊吸引赤貧難民的磁石。
但普通的奧匈帝國民眾看不到這些,他們只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開始把持這個國家的經濟大權。街頭買到的面包,火車站里買到的車票,全都變成了滋養異教徒的祭品。于是,反猶太主義與猶太家庭的地位日益提高齊頭并進。
年輕的阿黛爾,在空氣中嗅到了緊張的硝煙味。
喬治馮舍納勒,一位居住在帝國邊境的反猶政治家,1888年曾因為毆打猶太人而入獄。他的妹妹,思想開明的女演員亞歷山德琳馮舍納勒,卻公開與猶太劇院贊助人交往,他們的父親,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親密朋友和商業伙伴。
這就是少女時期的阿黛爾親眼目睹的現實,與他們親善的白人好友,背后往往有一個對猶太人敵意深重的家庭。
這股反猶浪潮,隨著喬治馮舍納勒的弟子,律師兼政治家卡爾盧格的平步青云而愈演愈烈。盧格創立了基督教社會黨并提倡民粹主義和反猶太主義,他有時候甚至被人稱作是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的先驅。光是這一評價,就能讓人對他的政治傾向和想要推行的公共政策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1897年,卡爾盧格在維也納的市長選舉中成功勝選,并不顧皇帝本人的強烈反對,赴市府就任。“英俊的卡爾”為首都引進了電氣路燈、公共市場和市政煤氣廠,同時,也把維也納變成了反猶太主義陣營的圣地。
在越來越濃重的敵意中長大,十六歲的阿黛爾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保護自己的訣竅。當跟她同齡的猶太少女們在宮廷宴會上展示新習得的舞蹈動作,大出風頭的時候,阿黛爾只會心滿意足地蜷縮在沙發上,安靜歌德,或者小聲與宮殿里的知識分子討論最近興起的藝術運動。
一個是出身貧困,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家族蹚出泥淖,意氣風發到仿佛世界為其所有的天主教藝術家。
一個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只需要學會如何在平安喜樂中安靜地度過一生,總是會有些過度擔憂未來的猶太教少女。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看上去就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兩條哪怕相交,也很快會分道揚鑣的直線。
可命運就是這樣令人啼笑皆非。
與上一世的韓易和徐憶如一樣。
他們相愛了。
以一種扭曲的方式。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