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是他們一開始就為自己設定的結果。”
麥迪遜聳聳肩,如是說道。
“如果一個人八年時間里買了五棟別墅,你們會叫他瘋子。但如果一家公司八年時間里面買了五十間酒店,你們只會叫它‘未來獨角獸’……嘿,我有個問題,他們哪兒來的那么多錢?”
“金融機構融資吧。”徐憶如猜測,“也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了。”
“我也許不是金融行業專家,但即使我也知道,瑪拉拿他不太可能只靠著四家酒店的基底,就在八年時間里變出足以收購另外五十四家酒店的錢。哪怕他們買一家酒店就抵押一家酒店,我想……好吧,我不知道在數學上這個公式成不成立,但按照直覺來判斷,應該不太可能吧?”
“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這是可行的,但我不認為這家來自馬賽的公司屬于極端情況。”韓易沉吟道,“這是一個家族式的企業,首席執行官奧利維爾-卡文,是在賣掉了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之后,才開始專心發展這家酒店管理公司的。他們并非來自一個巨富的豪門,也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政治背景——至少他們的姓氏,在法國不算顯赫。”
“并且他們沒有引起任何大型投資公司的關注。”小如不停地在宣傳冊里前后翻找,試圖從字里行間推敲出瑪拉拿他的發跡史,“我沒看到他們有在一級市場做過融資,也沒看到像凱雷或者雅高這樣熟悉的名字。”
“查閱資料的時候,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韓易應了一聲,“通常來說,如果一家像瑪拉拿他這種規模的酒店管理公司,拿到了一筆來自拉德芳斯或者華爾街的投資,他們肯定會把這個投資機構當作最親密也最值得炫耀的合作伙伴,拿著這個金字招牌招搖過市,生怕有人不知道他們背后有強大的資本助力。”
“那么,他們是從哪里得到這么大一筆錢的呢?”麥迪遜再度點題。
“我在網上查不到,在這個宣傳冊里面也……噢。”
徐憶如在銅版紙上摸索的指腹,突然停在了一行文字之前。
宣傳冊介紹公司歷史的“我們的歷史——重塑酒店業的二十年”板塊里,有一個名叫“孜孜不倦創造積極影響”的小章節,其中的第六段,一處不起眼的位置,記載了幾個關鍵數據。
“我想我現在可能有個答案了……看來魔鬼真的在細節里面。”小如清清嗓子,然后逐字逐句地念道,“‘瑪拉拿他在法國各地擁有1300名員工,是約5500名私人投資者和135家公司的驕傲而溫暖的家園。’”
“我的上帝啊。”麥迪遜不可置信地眨眨眼睛,揚聲叫道,“龐氏騙局!”
“這個人數也太多了。”韓易也很是驚異,“瑪拉拿他酒店,目前自己披露的總資產價值是多少?”
“9.25億歐元,冊子里是這么寫的。”
“那么我們粗略地算一下,給他們留點余地。假設他們自己提供了30%的自有資金,剩下的70%是通過投資獲得的……那這5500位私人投資者和135家公司,至少給瑪拉拿他的收購計劃貢獻了6.48億歐元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