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想這些人為了自己的那丁點利益,完全摒棄了科舉是為國選材的原則,與自己對著干。
而今,見考官甲、乙、丙被下獄,又如同墻頭草一般的附和自己,沒有一丁點的原則。
對此,李廣泰是失望透頂。
做了這么多年的官,你說李廣泰清高也罷,迂腐也行,可該有的政治頭腦,李廣泰還是有的。
通過此次會試的考題,李廣泰又如何不知道當今天子想要做什么呢?
要不然,李廣泰那么多年的官也就白做了。
而之所以會試開始之前,李廣泰選擇去面君更改考題,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要不然,也不會小太監一說,李廣泰便退了回去。。
甚至,李廣泰隱隱希望,通過此次會試,能為大周選拔出來幾名真正的干練之士。
要不然,以大周現在的狀況,完蛋不過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民生日益疲敝,國家稅收日益萎縮,并不是大周朝特有的現象。
歷朝歷代,都有著這樣的通病。
要不然,百姓也不會揭竿而起。
還不都是土地給鬧得!
然而,真正有魄力,有能力去改革,敢于向士紳宣戰的君臣,則少之又少,甚至一個也無。
這倒不是說以往的君臣都是瞎子、聾子、傻子,他們也明白改革土地稅制勢在必行。
可因為改革所要承擔的后果,又有誰能承擔得了?
所以,但凡面對這種局面,絕大多數君王都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
只要江山不是亡在自己手中,那九泉之下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見列祖列宗了。
如果再如同皇帝的新衣一般,構造出一個虛無縹緲但卻不堪一擊的盛世江山,那就更好了。
也是因此,絕大多數王朝便在這種得過且過之中走進滅亡。
李廣泰記得,先帝之時,自己曾寫過一道奏折,直訴大周的各項弊端。
可最終卻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激起一點浪花。
“也許那道奏折上的不是時候!”有時候,李廣泰心里不由的就會這樣想。
畢竟,李廣泰上那道奏折之時,正是永康帝第五次征伐瓦剌的前夕。
李廣泰清晰的記得,當時永康帝將自己召入宮中,語重心長的說道:“李愛卿的奏折,朕已經看過。
然此次征伐瓦剌無比重要,牽扯到大周邊境數十年的安定。
所以此時,國內千萬不能發生任何的異動,李愛卿可明白朕的意思?”
李廣泰又怎會不明白永康帝的苦衷?
只能無奈的點頭答應了下來。
可之后呢?
征伐瓦剌大勝而歸之后,永康帝再次以其他理由拒絕接納了李廣泰的那本奏折。
到了那時,李廣泰如果還不明白永康帝的想法的話,那就徹底成了一個傻瓜!
然而李廣泰是一個傻瓜嗎?
如果李廣泰是一個傻瓜的話,他也不會在朝堂上數十年屹立不倒……